蔡賢君工作照。
“鈴……”2月12日,電話鈴聲響起,休息在家的蔡賢君拿起手機一看,顯示來電地為阿克蘇地區,“哎呀——庫車的患者遇到難題了。”
“蔡醫生,我術后復查發現有宮頸囊腫,這里的醫生讓我馬上上藥、理療,我想再聽聽您的意見。”接起電話,傳來一名帶著新疆口音的婦女的焦急聲音。蔡賢君仔細詢問情況后說:“不要著急,你術后要休養,囊腫以后復查。”聽了蔡醫生的話,對方放心地掛了電話,蔡賢君也舒了口氣。
2014年2月,寧波市鎮海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蔡賢君啟程前往庫車成為鎮海區首位援疆醫生。自2015年1月19日,蔡賢君從庫車回去后,這樣的解難電話,每周總能接到幾個——有當地病人,也有當地醫生。
2月13日下午,記者時隔一年,又在鎮海區人民醫院見到了蔡賢君。
她消瘦了,還有些疲累。
整整一年,蔡賢君一直忙碌在庫車醫院婦產科第一線。來不及欣賞西北蒼茫的美景,來不及體會維吾爾族的風情,她的生活里,只有一雙雙渴望健康的眼睛。“這次去庫車,不僅給當地帶去先進的醫療技術,也是一次鍛煉自己業務水平的機會,尤其在產科重急診處理方面。”蔡賢君說,“由于當地居民健康意識差,很多產婦是拖到最后才來醫院。自己搶救重病癥的能力長進不少。”提及庫車,蔡賢君說,“庫車的人民,我放心不下。他們很信任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
如今回鄉了,蔡賢君更忙碌了。
“鎮海的一名病人聽說我回來了,又來復診。”就在采訪前,蔡賢君剛為那名病人完成手術,“病人信任我,我就要為他們做好。”回鄉的這段時間,本該好好休息的,但蔡賢君不改“老黃牛”本色,還是習慣性地家里、醫院兩頭跑。“不做點什么,心里總是空空的。”蔡賢君笑著說,“春節期間,我隨時待命,醫院有需要,我就過來。”
“水土不服。”這是蔡賢君此次回鄉的最大感受。氣候不習慣、環境不習慣,就連作為寧波人吃海鮮的習慣都變了。
“西北冬天氣候干燥,而且房間有暖氣,并不覺得太冷。結果一回家,我就感冒了,看來南方的冷是真冷啊。”蔡賢君笑著調侃,“在庫車時間久了,不僅內心感情深了,連體質都變了。”
自從蔡賢君回家后,家里人就為她的飲食開啟了天天海鮮模式。“家里人都知道新疆沒有海味,所以一回來就給我買了各種海鮮,結果我吃完過敏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呢。”蔡賢君邊笑邊說。
說起這次休假的打算,蔡賢君搖了搖頭,除了家里、醫院兩點一線,也想不出別的活動了。
“一個人,兩地情,在庫車牽掛鎮海,回鎮海又牽掛庫車,庫車是第二家鄉。”三月初,蔡賢君再次回到庫車,繼續她最后半年的援疆任務,“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希望把更多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庫車去,讓當地居民健康安樂。”(王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