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11時10分,在阿勒泰路與克拉瑪依西街路口,沙依巴克區交警大隊西北路中隊民警趙國治為行人介紹繞行路線(記者劉志龍攝)
4月7日是烏魯木齊阿勒泰路修路后的首個工作日,當日早上,由學生、上班族組成的徒步大軍向各個分岔路口前行。
8時30分,中心血站至油運司之間居住的居民,向新醫路與阿勒泰路交叉口處走去。
只見路兩旁的人行道隔離擋板上張貼著引導標識,每隔20米就有引導員為市民指引方向,在路口還有交警和社區工作人員指揮車輛,延至路口的59路公交車每5分鐘發一班,以方便市民出行。
學生
有人騎車有人想滑滑輪
家住金坤小區的劉雪晨是師大附中的學生,他7時30分起床,8時30分從家出發。為了不遲到,他早早就開始關注修路的各類信息,從家步行至新醫路與阿勒泰路交叉口處乘坐59路,是他最省時的出行路線。
劉雪晨說,因為是修路后第一天上學,不好把握時間,所以他提前半小時出門,等第二天心里就有數了。
穿著各種校服的學生成群結隊地走在人行道上,大家高興地聊著天,在他們看來,修路絲毫沒有給他們帶來不便,反而增添了不少樂趣。
3名騎著自行車的中學生飛快地從步行人群中穿過。烏市第九中學學生趙夢凡對身邊的同學說,他也想騎車上學,但擔心路不好走,所以沒騎。從明天起,他也要騎自行車上學?!拔掖蛩慊??!薄肮?,那我是不是可以滑滑板???”一時間,同行的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修路帶給他們的是全新的出行方式。
上班族
很喜歡這種徒步的日子
48歲的劉麗和身邊的鄰居有說有笑地走在徒步大軍中,她不禁感嘆,現在都是坐車上下班,這么多人走在路上,就像年輕時單位組織的徒步活動一樣。
笑著、說著、走著,不一會兒劉麗就走到了BRT兒童公園站,修路帶來的出行不便,在她看來卻是一件好事。
“以后每天走路去車站,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和朋友聊聊天,我覺得這樣挺好的?!眲Ⅺ愋χf。
9時,家住匯芙園小區的劉慧敏帶著4歲的女兒走出家門,她要和女兒步行去幼兒園,然后去上班。一路上小家伙興奮得不得了,不停地問媽媽路中間的大型器械是干什么用的。45分鐘后,劉慧敏將女兒送到幼兒園。劉慧敏說,雖然現在要提前近半小時出門,但一路上女兒很開心,遇見同行的家長還能交流一下,她很喜歡這種徒步的日子。
商家
提前備好口罩以便選購
在大修廠附近的藥店,工作人員張琴把口罩擺放在藥店內的顯眼位置。張琴住在西山104團,去年西山修路的時候,口罩成了藥店的熱銷商品。
有了之前的經驗,她提前把口罩準備好,以便市民前來選購。
“今天并沒有揚塵,所以還沒有人來買口罩,等過兩天開始挖路了,買口罩的人肯定就多了?!睆埱僬f。
老人
期待這條路變得更漂亮
11時,已經過了早高峰,阿勒泰路上的人行天橋成了沿線老年居民曬太陽的最佳場地。他們有的帶著孫子,有的結伴看著橋下的施工情況,有的拿著手機拍照留念。
76歲的蔡福坤已經在阿勒泰路上居住了55年,蔡福坤說,他看著門前的這條路從土路變成城市主干道,如今又要修建高架橋,他心里充滿期待。
蔡福坤說,1960年搬到這里的時候,阿勒泰路還很破舊,從西北路到頭宮之間才有路,頭宮以北都是土路。后來,一次次的道路建設讓家門前的馬路變得寬敞又美觀,路兩旁的高樓越來越多,“這條路留給我太多美好的回憶,伴隨著我成長,工作、結婚、生子,我希望高架橋修好的時候,我可以站在高架橋上看看這條路?!?/p>
天橋上的每一位老人都仔細地看著橋下施工情況,他們說,很期待這條熟悉的回家路變得更漂亮。(記者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