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美景樹新姿——“十一五”阿里林業事業發展綜述
過去的五年,是阿里林業活力全面迸發、迅猛發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間,阿里林業局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各項工作開展,以造林綠化工作為重點,著力抓好國有公益林的管護、野生動植物、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工作,以支農惠農項目為依托,鼓勵農牧民參與林業工作,提供農牧民增收的后續動力。
生態保護、造林綠化工作穩步推進,以生態保護與建設為目標,細化任務。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地區造林總投資3687萬元:計劃完成工程造林24432畝,實際完成25632.8畝,其中2007年、2009年、2010年工程造林分別完成4726畝、6855.8畝和4598畝,分別植樹64.6萬株、125.2萬株和51.1萬珠,總投資達1500萬元;退耕還林項目完成補植補造92.4萬株,共兌現補助款478萬元,全地區義務植樹共完成136.3萬株,總面積為7238畝。建設城市綠化護欄總長度20029.7米。荒山荒地造林面積4500畝,項目總投資90萬元,造林平均成活率達70%以上。公益林管護面積由原來的44.3萬畝增加到現在的342.7萬畝,新增地方公益林945.16萬畝,下撥管護經費1181.45萬元,農牧民群眾參與管護的人員增加到1154人,為農牧民年均增收7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農牧民生活改善和新農村建設。
野生動植物、濕地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長足進展。“十一五”期間,阿里地區林業部門進一步加強了以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0萬元建立了阿里地區監測站、改則縣監測站和普蘭縣監測站,有效防止了疫病在野生動物和家畜之間交叉感染及對人群的傳播,順利實施了羌塘二期項目,投入資金達390萬元。
“十一五”期間,阿里地區林業森林公安干警共組織巡山活動110次,出動人員300余人次,車輛280余臺,共破獲非法偷獵野生動物案件9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58名,繳獲野生動物皮張9456張,頭角1540個,收繳槍支約70 支,彈藥1.7萬余發,作案交通工具223輛;迎頭痛擊犯罪分子的違法行為,有效地保護了珍稀野生動物資源,維護了自然保護區內的穩定與和諧。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十一五”期間,阿里地區林業部門高度重視濕地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濕地恢復與保護工作,2008年新建了瑪旁雍錯濕地保護監測站,總投資289萬元。2009年,通過多方努力,完成了瑪旁雍錯濕地自然保護區、洞錯濕地自然保護區、班公錯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扎日南木錯濕地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項目的立項工作,項目總投資24555萬元。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阿里地區林業部門著力強化了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共建苗圃基地三個,其中,札達縣白皮松采種基地建設總投資100萬元,日土縣新貢龍巴班公柳采種基地建設總投資87萬元,普蘭縣變色錦雞兒采種基地建設總投資903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項目總投資的33%。
多方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阿里地區林業部門負責人介紹,將在自然保護區啟動實施羌塘國際級自然保護區第三、四期建設項目;將薩木拉藏羚羊保護區、噶爾南部野生動物保護區和甲崗盤羊3個新建野生動物類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扎日南木錯、瑪旁雍錯、班公湖、洞錯等4個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第一、二期建設項目,對全地區總面積243058.11公頃的七處濕地進行設圍欄封育,設立宣傳標牌,建立管護局、站、點;啟動以獅泉河盆地第四、五期生物防沙治沙為主的防沙治沙工程;植樹造林和原生植被恢復力爭分別達到10萬畝、80萬畝。
來源: 西藏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