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6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對西藏來說卻是滄海桑田、換了人間。和平解放60年來,西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砸碎舊制度、創建新社會,改天換地、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揚眉吐氣,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文化地位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經濟建設成就輝煌。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針對西藏一窮二白、民生凋敝的狀況,黨中央把幫助西藏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擺在首位,先后召開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舉全國之力支援西藏建設,推動西藏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50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7萬元,是1959年的34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6.1億元,連續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8萬公里,比1959年增加5.07萬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拉薩——日喀則鐵路開工建設;已建成5大民用機場、開通21條國際國內航線;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7.4萬千瓦,用電人口覆蓋率達82%;實現了鄉鄉通寬帶、村村通電話,現代化通訊網絡覆蓋全區。2010年,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8.7元,比1959年的35元增長了118倍,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政治制度實現歷史跨越。西藏和平解放后,經過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區,徹底廢除了統治西藏數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勞動人民永遠擺脫了被統治遭壓迫受奴役的悲慘命運,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成就斐然。截至目前,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了250余部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西藏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94.4%;全國人大代表中,西藏有12名藏族代表和1名門巴族、1名珞巴族代表;自治區現職省級領導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占70.42%;縣、鄉兩級主要領導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6%以上。
文化建設繁榮昌盛。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了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度重視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保護和發展,中央投入巨資先后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文物古跡進行維修保護,《格薩爾王傳》等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得到及時搶救和保護。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一大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精品不斷推出。高度重視藏語文的學習、使用和發展,藏文編碼國際標準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藏學研究、現代新聞出版事業迅速發展。2010年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0.28%和91.41%。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的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0年,西藏全面完成“普九”,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入學率、高中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2%、98.2%、60.1%和23.4%,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3年,已形成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的現代民族教育體系。各類科研、推廣機構達184個,專業科技人員達4.85萬人,藏學、高原生態、藏醫藥等學科研究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建立了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人均預期壽命由和平解放時的35.5歲增加到67歲。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多年控制在4.3%以內。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
生態狀況有效改善。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實行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實施《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和《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工程,開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21個生態功能保護區、7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地質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47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占西藏國土面積的34.5%,森林覆蓋率由不足1%上升到11.91%。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自治區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點,把作風建設貫穿始終,全面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黨的組織不斷健全,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黨在推進西藏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各族人民更加心向黨,更加擁護黨。截至2010年底,全區共有基層黨組織1.3萬個,實現了黨組織在農牧區的全覆蓋;共有黨員20.8萬名,占全區人口總數的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