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側看布達拉宮
“布達拉”為梵語“普陀”的音譯,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布達拉宮始建于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公元7世紀),當時稱“紅山宮”,后來隨著吐蕃王朝的沒落而逐漸毀棄。公元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在紅山宮的舊址上重新修建了宏偉的宮殿,稱“布達拉宮”。此后這里一直作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攀登的樓梯
布達拉宮規模龐大,氣勢宏偉,依山勢而建,占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主建筑共13層,高117米。它是著名的藏式宮堡式建筑,也是藏族古代建筑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譽。從五世達賴喇嘛開始,布達拉宮就成為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政權的統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布達拉宮氣勢雄偉、規模宏大的建筑中,蘊藏了藏、漢、蒙等民族在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今天,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圣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