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的一處展廳里,紅、黃、藍、黑等顏色的藏戲面具和做工精美的藏戲服飾,靜靜地掛在透明的玻璃櫥窗里,向來往的人們述說著古老的藏戲文化。
"這里每一種面具和服飾都有著獨特的含義,太美了!"來自四川的游客陽陽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她告訴記者,2010年8月,她隨父母到西藏旅游,剛好趕上西藏特有的節日--雪頓節。期間,羅布林卡公園內的藏戲表演深深地迷住了她。"他們唱的、說的,我都聽不懂。但是,那種唱腔、服飾,還有面具,讓我耳目一新。"她說。
今年進藏旅游,除了從博物館了解藏戲歷史外,陽陽計劃去觀看藏戲舞臺表演。"當然,我還想買一些與藏戲相關的紀念品,帶回去送給朋友。"她說。
入夏,西藏旅游市場日益升溫。藏戲舞臺表演成了進藏游客體驗西藏文化的重要項目之一。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一處舞臺上,藏戲的開場戲正在上演,臺下滿是觀眾。
這一段藏戲在藏語里稱為"加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者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穿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征性地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穿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
"太精彩了!藏戲不愧是西藏文化的'活化石'。"一位觀眾贊嘆不已。
在拉薩市八廓街的一處攤位前,一位廣東游客拿著剛剛買下的縮小版藏戲白面具,滿心歡喜。"老板,你要是還有其他顏色的,就打電話給我,我要湊齊所有顏色的藏戲面具。"他一再叮囑攤主說。
藏戲在藏語中為"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相傳數百年前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唐東杰布為了募集資金修橋、造船、鋪路,邀請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姐妹,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了歌舞劇到各地演出,化導民眾,募集經費,他因此成為公認的藏戲開山鼻祖。
2006年,被譽為西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戲經中國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藏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