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這片廣袤的藏西北高原,不少地方保持著近乎原始的地貌,戈壁荒原和裸露山脊讓游客震撼的同時,也不免為生活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人和生靈擔憂。
“飼草之王”紫花苜蓿是阿里牧民心中的“神草”。10年前,西藏阿里噶爾縣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漠戈壁,當地人以放牧為生,韓俊文的到來讓紫花苜蓿遍布在高原戈壁灘上,由游牧民組建的噶爾新村,也從“乞丐村”變為富裕村。
韓俊文現在是噶爾縣農牧局副局長,2005年3月作為技術聘用人員,從陜西省來到噶爾縣昆莎鄉。初來乍到,他因眼下一片荒涼而有些失望,打起退堂鼓。
“當時站在昆莎鄉的地頭,看到的土地,多半都是石頭、沙子,土層又薄,這讓我失去了信心”,韓俊文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經過幾天的糾結,韓俊文決定留下來,并在幾為荒地的50畝青稞田上開始人工種草的試驗。
紫花苜蓿營養價值高。因此,韓俊文把紫花苜蓿作為在昆莎鄉試種的首選草種。2005年之初,韓俊文通過援藏獲得了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支援的50萬元(人民幣,下同)啟動資金,昆莎鄉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誕生了。
隨后,韓俊文從內地購買了種子、地膜、化肥、農機具等所需物品,還帶來技術人員。他們進行了林木、蔬菜、農作物、牧草類等25個品種的實驗。
“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魯梅克斯等品種越冬性好,適應性強”,韓俊文說,2005年采用地膜覆蓋種植的紫花苜蓿過冬成活率達70%、平均高度為85厘米,開花率達80%。
“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觀測氣溫、查看幼苗,蹲在地頭吃泡面都是常事。”經過一年的悉心養護,紫花苜蓿試種成功、長勢良好,并成為重點推廣對象。2006年,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畝擴種到300畝,種植工作走上正軌。
2007年,韓俊文的聘用期滿,他本可以回陜西與家人團聚,告別每月只能搭乘農用車到鎮上洗一次澡的生活,但他最終選擇留在了這片戈壁上。2008年8月,當地政府從日喀則、山南地區購買了80頭奶牛免費分給昆莎鄉農牧民養殖,但沒多久其中40多頭奶牛被偷偷賣掉了。對此韓俊文說,農牧民很快看到了種草養牛的利益,不再賣奶牛,反倒爭相購買奶牛,擴大養殖規模。
“紫花苜蓿一年播種,十幾年收獲,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改善了生態,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韓俊文說,每畝紫花苜蓿能賣1200元,奶牛養殖戶年均純收入可達1.3萬元至2萬元,多余的牧草還可以出售創收。
“十年前的荒地現在變成了綠洲,尤其到了夏天遍地都是紫花”,韓俊文說,2005年昆莎鄉100多戶家庭只有4臺拖拉機,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一臺,有的牧民自己還花8000多元買割草機。
截至目前,昆莎鄉科技示范基地種植總面積達12220畝,其中紫花苜蓿種植面積達9520畝,一年可產鮮草23800多噸,可同時飼養200多頭奶牛,或3000多只羊。
“再種一片沙棘林,既獲得經濟利益,又可以防沙治沙,將來還可以生產加工沙棘飲料”,今年韓俊文又成功試種了300畝沙棘,在這片遠離家鄉卻傾注了自己心血的高原上,他繼續編織著“種草夢”。
原標題:西藏阿里戈壁灘上的種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