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想在電腦上打出一個藏文字到為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創造出藏文字體和輸入法,再到開發珠穆朗瑪系列藏文字體,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扎西次仁用自己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實踐著藏文數字化的夢想,也見證了藏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亮相與奔跑。
30多年來,他不僅參與了藏文編碼國家和國際標準的研制,還為微軟開發了微軟喜馬拉雅藏文字體和微軟藏文輸入法,并牽頭研發了珠穆朗瑪峰系列藏文字體和藏文輸入法,編纂了《藏漢英對照信息技術詞典》。
他把自己形容為“藏文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鋪路工”,相信“只要把這些基礎性的平臺工作搭建好,藏文數字化產品就會像漢語和英語那樣應運而生。”
作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術研究的牽頭人,扎西次仁現在每天的一項工作就是研究各類傳統藏文書法,從大量字帖中“摳字”、“調字”,使各種藏文字體得以在計算機中數字化應用。
現在,只要點開微軟辦公操作系統藏文文檔的字體選項,藏文用戶就能看到多達10種的藏文字體。明年,扎西次仁和他的團隊計劃將這個表單擴充至17種藏文字體。
屆時,以敦煌文獻藏文手寫體為藍本形成的敦煌體以及印章用藏文霍爾伊體都會推出,與此同時,藏文還將實現電腦豎排,滿足用戶對傳統藏文的各種排版的需求。
“處心積慮”創造藏文輸入法
1985年,當扎西次仁還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IBM才剛開始生產個人電腦,學校用的計算機還只是小型機連著顯示器。“看到里面能打出漢字,我當時就夢想藏文也能出現在電腦里,感覺我可以站出來做這個事”,扎西次仁回憶說。
于是,這位來自云南迪慶州的藏族學生就一邊在清華上課,一邊到中央民族大學加強藏文。與此同時,藏文輸入法的設計在中國也迎來了一個“戰國時代”。
青海熱貢的本巴加是藏文信息技術網的創建人。據他回憶,當時市面上既有班智達藏文軟件,又有崗杰藏文軟件,又有同元藏文軟件,結果是藏文網站的用戶和開發者都大為頭痛,因為網站上的字體總是出現亂碼無法解決。
1995年,西藏大學牽頭組織全國主要藏區大學和國內大公司共同開發藏文編碼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扎西次仁也參與其中。1997年,精簡到只有一頁的藏文編碼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獲得通過,藏文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中首個擁有國際標準、獲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證的文字。
“代碼的國際國家標準出來了,下一步的行動,我覺得就是和大公司合作,進行藏文輸入法的開發,”扎西次仁說。
這一次,他瞄準了微軟。獲悉微軟中國對藏文開發沒有話語權,必須與微軟總部溝通,他又選擇了出國留學。
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求學期間,扎西次仁利用業余時間盡可能參加各類計算機大會,一有機會就去找微軟公司的代表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時候基本是單槍匹馬,不斷下載字體制作的各種軟件資料、使用和開發指南。由于字體軟件背后的代碼不會公布,所以只能查手冊倒推背后的編程,還要琢磨其他字體的制作,然后進行比較研究”,扎西次仁說,“那時候真可以說是處心積慮,當時讀書的主要動機也就是想說服微軟把這個事情給做了。”
等到2003年,微軟終于向他敞開大門,扎西次仁帶著自己的設計方案來到了西雅圖。“本來以為要講一上午,結果剛講了不到10分鐘就被認可了。連討論都省了!”扎西次仁回憶說。
此后四年,扎西次仁為微軟做了喜馬拉雅字體和微軟藏文輸入法,當這個字體在微軟新的操作系統中推向市場上時,人們看到它的標簽是“中國藏文”。
在美國期間,扎西次仁還受邀參加了國際藏學大會,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在藏文數字化上取得的進展,并向大會主席團提議設立藏語信息技術專題小組會議。
“因為國際藏學大會一直都側重人文學,2000年有人提計算機,大會主席團都覺得比較新奇,后來也批準了我的建議,并形成了新的傳統,把藏文數字化在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上進行討論,定期介紹進展和成果,”扎西次仁說。
藏文也可以很潮
如果說創造喜馬拉雅字體是藏文在國際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次精彩亮相,由扎西次仁隨后牽頭制作的珠穆朗瑪系列藏文字體和由他牽頭編纂的《藏漢英對照信息技術詞典》和《信息技術·藏文詞匯》(國家標準)就是藏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的助推器。
“藏文也可以很潮,很時尚!”這是扎西次仁一直秉持的觀點。
喜馬拉雅字體采用的是傳統的烏金體,但在實際應用中,比如印刷和頁面制作,人們更喜歡美術體,并且不同地區的藏族群眾也有不同的字體偏好。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扎西次仁和他的團隊開始致力于藏文字體的多樣化。
做字體首先要找到成規模的字,字源的開發和選擇成為重點。開發人員搜集西藏日報社組織的歷屆藏文書法比賽,請權威的藏文書法家撰寫藏文字模,然后再掃描,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出來,進行圖像設計,然后再交給書法家去審核,提出修正意見。
“手寫體筆畫變化多,筆畫之間銜接得漂亮,用計算機設計難度很大,每個字體要做1500到2000個常用字,四個工程師至少得高強度的工作三個月,”扎西次仁說。
在他眼里,字體多了意味著藏文電子文獻能夠更好的與傳統文獻風格相匹配,也意味著用戶有更好的信息化體驗,藏文在網絡上更具親和力。
本巴加說,第一次在校園里看到電腦里出現了藏文,不知道有多開心多興奮,那時候就想設計藏文網站。在實踐自己的夢想過程中,他對扎西次仁牽頭編纂的《藏漢英對照信息技術詞典》贊嘆有佳。
“以前在信息技術開發方面,我們沒有權威規范詞典。《藏漢英對照信息技術詞典》是國內外第一本全面涉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藏文詞典,覆蓋了包括計算機界面、計算機程序設計、設備技術等信息技術30多個領域的詞條,非常有用”,本巴加說。
本巴加不知道的是,為了編撰這本詞典,扎西次仁兩次推掉了谷歌的工作機會。
“我就是喜歡藏文,這個事想堅持!”扎西次仁這樣解釋自己婉拒谷歌的理由。
回首這幾年藏文信息化的進程,也正像扎西次仁預料的,一切都在“應運而生”。
藏文字體在電腦上的亮相激發了本巴加和他的朋友創辦藏文信息技術網。而藏文信息技術網又在為更多藏文網站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瓊邁藏族文學網、博語電影字幕網、喳喳電影網、熱貢信息網。
除此之外,一批藏語微信公眾平臺也已誕生。
“羊兄樂園”微信公眾平臺創始人益西旦增說:“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要想更快更高效地傳播信息,就必須得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藏語也不例外。”
對于扎西次仁來說,除了數字化更多藏文字體,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更多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
“在編碼不統一時代做的電子版古籍文獻,無法真正實現共享,因為亂碼問題還是會出現,所以我們要用通用藏文字體轉換軟件把這些數字文獻標準化”,扎西次仁說。
“畢竟用藏文的人數少,住的又分散,資源又不集中,如果為了查資料而從青海跑到拉薩,成本太高了。把古籍文獻和學術研究論文數字化會促進藏族科研人員的成長,提高他們的研究效率和研究能力,這對藏民族的發展、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都大有好處!”扎西次仁說。
原標題:扎西次仁:藏文信息高速公路的鋪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