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覺三巖位于西藏東部的金沙江沿岸,與四川隔江相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三巖發生了跨越千年的滄桑巨變。
生活變化——從缺衣少食到豐衣足食
據貢覺縣三巖片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江永春講述,幾十年前的三巖,還可以看到衣衫襤褸的農牧民手持原始木制勞動器具在田間勞作,情景仿佛是原始社會的生產狀態。晚間,農牧民一家只能躺在土碉樓的木板上睡覺,在天寒地凍的季節,連被子都沒有,只能將穿在身上的藏袍脫下蓋在身上,勉強御寒。
新中國成立前,農田養不活現有人口。“土地掛在山坡上”是對三巖農田情況的寫照,農田坡度大,許多呈45度以上傾斜,雨季來臨,水土流失嚴重。所以,為了保持水土,田里到處是拳頭大小的石塊,造成農田產量低下,畝產只有200斤左右。農田少、產量低讓三巖人經常餓著肚子生活。
今天的三巖大不一樣,走進村民阿娘家,只看他臉頰紅潤,身材高大略胖,衣服穿得也是嶄新講究。
“苦日子過去了,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太感謝國家了。”記者了解,在三巖,國家對農牧民的補助項目很多,像退耕還林補貼、良種補貼、低保補貼等。“我們家一年可以拿到3萬元左右的補貼。”阿娘笑著說。
同時,西藏推行干部駐村工作,每個駐村工作隊有10萬元左右的為民辦實事資金,這些資金一部分被用來給農牧民購置生活必需品。在三巖,經常看到老老少少免費領取柴米油鹽的情景。
風氣變化——從劫匪橫行到守法樂業
歷史上三巖民風不好,劫匪橫行,很多外地人一聽說三巖人,都會懼怕三分。同時,它還以“帕措”社會組織形態為主,就是帶有父系氏族社會特征的血緣家族團體。昌都解放以前,帕措之間常由于財產、通婚等問題而引發仇殺,并造成惡性循環的血緣復仇。
江永春告訴記者,今天,百姓生活好了,劫匪早已不存在,同時,在國家法治教育引導下,仇殺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遇到問題群眾知道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知道找政府,知道以法律手段維護自己權益。
其美次仁是三巖以往一個帕措內德高望重的人,“因為以前太窮造成帕措盛行,帕措成員需要依托家族來生存、來維護利益,帕措之間也容易產生爭端,現在生活富裕,村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誰還去整天打打殺殺。”其美次仁說。
思想觀念變化——封閉保守到積極進取
“昌都解放前,三巖農牧民有多少吃多少,吃了上頓沒下頓,從來不想怎么改變生活,落后保守思想嚴重。”其美次仁感慨。
今天,一些落后的思想觀念因為通往三巖的路不斷改善,許多百姓走出封閉的世界而得以改變。
據江永春說,昌都解放以后特別是最近20年,西藏道路越修越寬、越修越長,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走出三巖,見了世面,鼓了腰包。同時,政府鼓勵幫助想干事業的農牧民,一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來,并讓他們發揮領頭雁的作用,這讓其他農牧民覺得不能整天游手好閑,你爭我趕逐漸成為普遍現象。
三巖木協鄉上羅娘村的普巴,十年前,獨自走出三巖闖市場,買了貨車跑運輸,現在在貢覺縣城給單位開公車。“以前,跑貨運,賺了點錢,后來,我就把買的車子給弟弟開,我給公家開,這樣一家人都可以過上好日子。”普巴笑著說。
據普巴講,村里人一個看一個,一個影響一個,現在出去闖的人越來越多,僅上羅娘村,在外面工作、做生意的就有50多人,大家都想著怎么努力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原標題:西藏貢覺三巖:跨越上千年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