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群眾不脫貧,我們的工作就不會停止。”這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拉薩市扶貧干部心中的堅定信念。
近年來,拉薩市扶貧辦緊緊圍繞市委“五大戰略”、凈土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強化工作措施,不斷推進全市精準扶貧農發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來,拉薩市扶貧開發爭取扶貧項目93個,落實國家財政資金14484萬元。其中,整鄉推進項目28個,面上財政扶貧項目60個,勞動力轉移項目4個,互助資金項目1個。項目實施后,使11486戶、49695名群眾受益。此外,已爭取培訓項目22個,國家投資371.5萬元,開展培訓11期,培訓829人。
扶貧洗車場——
打造群眾增收平臺
位于拉薩市城關區娘熱鄉仁欽蔡村八組的43戶146位村民,原來是來自全區各地(市),在色拉寺做雜工。2000年,色拉寺進行全面整頓,這146位群眾在鄉政府的幫助下,全部整合到仁欽蔡村下為第八組村民,并給每戶村民10萬元的補助,暫時解決了他們的生計。
“雖然有房住,但我們沒有低保、沒有土地、沒有收入來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生存。”村黨支部書記索朗塔青告訴記者。
“十二五”以來,拉薩市扶貧開發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堅持精準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政策有效銜接,成立扶貧項目論證專家庫、完成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結合當地貧困特點,找出和市場有效結合的、轉“輸血”為“造血”的長期盈利項目。
“仁欽蔡村八組位于拉薩市城郊,為達到市場和資源的有效結合,2012年,我們利用國家扶貧資金30萬元,建了簡易洗車場363平方米。”拉薩市扶貧辦(農發辦)副主任次仁告訴記者,他們實行了“黨支部+能人+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由項目受益群眾推選一名有責任心、有經濟頭腦的致富帶頭人擔任洗車場經理,以貧困群眾為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達娃就是群眾推選出來的致富能人。“洗車場建好后,為給群眾帶來利益,我是想破了腦袋。”達娃告訴記者。“現在拉薩市85%以上的出租車都會來我們這里洗車,也都是老顧客。平均每天洗車量在80到120輛之間,年利潤可達20萬元。”達娃自信地告訴記者,這年利潤的50%給該組43戶貧困群眾分紅,每戶年均收入就有2400元,另外50%用于該組集體資金積累和洗車場的運轉資金。
除此之外,洗車場還吸收了43戶中13名最為貧困,但具有勞動力的村民。“這13名就業人員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達娃說,村民們現在住上了好房子,每戶家中都有摩托車,其中還有10戶已經買了轎車。
蔬菜種植——
做好增產增收文章
“2005年,它還不叫崗德林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而是叫營銷協會。當時,我承包了兩座溫室大棚,一年下來就有3萬元收入。這些大棚都是合作社修好后租給我的,是我家的全部經濟來源。”43歲的拉姆激動地告訴記者。
拉薩市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將堆龍德慶縣蔬菜種植基地建設作為堆龍德慶縣農業綜合開發重點,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堆龍德慶縣向城郊型經濟轉變。“農業綜合開發是政府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大舉措,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次仁告訴記者,從2001年至今,農發、扶貧對合作社總共投入了3861萬元,其中扶貧1518萬元、農發2343萬元。
在崗德林蔬菜基地,記者見到了西藏“櫻桃西紅柿”種植第一人——洛桑次仁。2003年,他從北京請來專家指導種植“櫻桃西紅柿”,經過多次試驗后,終于種植成功。洛桑次仁說,那一年他僅一個大棚純收入就達到3.5萬元。致富后,洛桑次仁不忘鄉親。2004年,在他的帶領下成立了蔬菜種植協會,可當時只有11戶參與,村民在協會的安排下,每人年工資7000元。協會在洛桑次仁的帶領下,前景越來越好,很多村民自愿提出承包大棚。2008年至2013年,協會會員發展到358戶,協會升級為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在每戶每年純收入達3萬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扶貧辦投資建設的高效日光溫室累計生產蔬菜2310萬公斤,累計產值達到7000萬元以上,累計利潤34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498戶、1520人,累計戶均增加現金收入6.83萬元,累計人均增加現金收入2.24萬元,使堆龍德慶縣向城郊型經濟轉變邁出了成功的步伐。
民族手工藝品——
探索兩大開發新舉措
小小藏香生產,帶動出藏香水及唐卡等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及生產,帶動了當地農牧民進行藏香、藏香水及唐卡等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及生產,不僅為農牧民帶來了收入,更是將農牧民帶上了一條寬闊的致富大道。
“原本我家里就是制作藏香的,出產量和出產品質都極低。”堆龍德慶縣圣香海螺民族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巴桑次仁告訴記者,原本他家里制作藏香也僅僅只是一個小作坊。2003年“非典時期”,藏香一時間在國內盛行,因為藏香的原料都是藏藥,有殺菌等功能。
此后,巴桑次仁腦筋轉,“這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于是,他二話不說開始“聯盟”,找到幾家藏香生產小作坊聯合經營,形成了小型的藏香制作加工廠。他的愿景是要做出成效、做出規模、做出有影響力的藏香制作加工廠。
“從2008年開始,117戶貧困戶的資金作為股份投入到企業,從利潤中按照所占股份的比例為貧困戶進行分紅。”巴桑次仁告訴記者,在市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以國家扶貧投資作為貧困戶的股份,采取“一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使得藏香廠從小作坊發展成為企業,從自家院子搬到了羊達鄉工業園區,并成立“圣香海螺民族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年平均收入達到了58萬元左右,按照117戶貧困戶占股24%計算,年戶均分紅達到了1200元以上。”巴桑次仁說。
“從2008年至今,我們先后投入了370.6萬元,對村民進行藏香制作培訓、建藏香陰干車間等基礎設施、購置藏香生產設備等。其中,2012年,通過各級扶貧辦投入了50萬元,為公司新建廠房,購置了全套的香水灌裝設備、蓋瓶設備,使得香水產量達到一年生產13萬盒。”次仁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為了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了產地+生產+銷售能夠一體化,幫助農民更快脫貧致富,除了藏香生產加工外,市扶貧辦在近兩年內,還打造了“西藏玫瑰谷”,種植了320畝玫瑰,并獲得了國家認可的稀缺的“冰玫瑰”品種。
“到了每年5至8月,這里還將會成為一條有利開發的旅游景點呢。”次仁樂呵呵地對記者說,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擴大輻射面,還用擔心農牧民貧困么。(記者王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