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札達縣底雅鄉,說起什布奇邊防連指導員劉銳,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劉銳啞咕嘟”。
當兵10年,劉銳與駐地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3000多個日日夜夜,劉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境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
底雅鄉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劉銳到什布奇邊防連任指導員后,經常深入鄉村開展調研,發動連隊指戰員與駐地群眾結成共建對子,形成了連幫鄉、排幫村、班幫戶的幫扶機制。在他的帶動和連隊的幫扶下,駐地群眾收入逐年增加。同時,連隊還與底雅鄉小學開展扶貧助學活動,定期為學校的孩子們送書、送文具,開展國防教育進校園、進鄉村等活動。此外,在他任職期間,還積極組織連隊軍醫為駐地群眾義務巡診42人次,解救被困車輛15臺次,為“五保戶”送糧送菜1000多公斤。
2008年12月,什布奇村民衛東不幸患病去世,留下4個孩子和負債累累的家,生活十分拮據,妻子痛苦萬分。劉銳得知情況后,立即組織戰友為衛東家送去大米、面粉、罐頭和衣物等生活用品,鼓勵一家人要樹立生活信心。他告訴衛東的妻子,有黨組織,有人民子弟兵,日子會好起來的。
2010年5月19日,馬陽村的一位群眾家里有人病重,來到連隊求助。當時夜深雪大,劉銳毫不猶疑地帶領連隊兩名軍醫,頂風冒雪徒步20多公里趕往群眾家里,從死神手里搶回了群眾的生命。
每年大雪封山后,駐地群眾沒菜吃,劉銳就把連隊省下來的蔬菜送到困難群眾家里。群眾的牛羊冬季不能放牧,沒有飼草,他發動連隊官兵克服困難,把不多的飼草全部送給村民,解決了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促進了軍民關系的進一步融合。
2011年5月的一天早上,劉銳發現連隊馬圈里多了一頭牦牛。當時大雪封山,連隊戰士很久沒有吃上肉了,大家都說,“送上門的,咱就殺了吃吧,不吃白不吃。”劉銳滿臉怒氣地回答道:“吃了是小事,可影響到民族團結軍民關系是大事,這可是10頭牦牛都換不回來的!”但是,由于短時間不能找到失主,他還得安排人把牦牛喂養起來,通過努力,最終讓丟失牦牛的群眾把牦牛領回了家,失主感激地說:“解放軍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
每年的藏歷新年,都是劉銳最忙碌的日子,駐地群眾會來到連隊與全體指戰員聯歡,向親人解放軍敬獻哈達。2015年藏歷新年眼看就快到了,劉銳滿懷憧憬:“我們一定在完成戰備、巡邏、訓練等任務的同時,積極幫助駐地群眾發家致富,相信民族團結之花必將在什布奇更加絢爛多姿地開放!”
長期在邊防一線工作,劉銳發自內心感受到,保家衛國,如果沒有駐地群眾的關心支持,如果沒有各民族的團結一心,就難以保證工作的開展;只有時刻把人民裝在心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才能鞏固好邊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記者溫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