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李海霞)冬季的傍晚7點,拉薩的氣溫變得非常低。當很多人在家中看電視,享受室內的溫暖時,有這樣一群人卻連一口熱飯都顧不上吃,他們不是在去搶修的路上,就是在搶修的現場,陪伴他們的只有不斷響起的電話鈴聲和寒冷的溫度。在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中,三名普通電力搶修員的夜間工作開始了。
24小時待命
隨時等候搶修任務
“喂,您好,請問是你們那里停電了嗎?具體位置在哪里?”傍晚7點,索朗扎西在接到95598打來的下工單電話后,“唰唰唰”地在本子上寫下一個電話號碼并打過去詢問。“加措居委會。”索朗扎西對巴桑說。“好嘞!”巴桑回應道。“下一單在扎基寺斜對面。”一旁的小伙兒次仁頓珠抬起頭說,然后低下頭繼續在本子上做記錄。
10分鐘后,三人一起到達目的地。一下車,他們便默契地分工合作。次仁頓珠用絕緣棒拉開跌落保險,索朗扎西上電線桿查找故障并修理,巴桑則在一旁打著手電照明監督指揮。這時,有居民走出漆黑的屋子圍觀三人修理電路。不到10分鐘,家家戶戶都來電了,所有人一哄而散,只剩下他們三人收拾工具。這時已經是晚上9點,這是他們今天完成的第35個搶修任務。據說,他們一天最多能完成130多個搶修任務。從早上9點到次日早上9點,24小時工作制要求他們在這期間不能關閉手機,要隨時等候95598打電話下工單,每個工單在完成后要及時記錄匯報。
記者在聊天中得知,25歲的次仁頓珠今年剛參加工作。從內地畢業后,他沒有選擇更好的工作環境,而是毅然地選擇了搶修員的工作,他說:“我學的是與電力相關的專業,也希望為家鄉做點事,而且可以鍛煉下自己,沒什么好抱怨的。”53歲的巴桑,已經從事電力工作20多年了,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這個三人小組里,他擔任司機,在其他兩人工作時,他主要負責打手電、監督等工作。另一位搶修員索朗扎西35歲,從事這份工作已經15年了,上電線桿搶修的主要任務就落在了他身上,常年的搶修經驗使他練就了一身熟練的技術和精準的判斷力。
就算不被理解
他們也奔波在搶修路上
對于他們來說,工作苦點累點沒什么,也沒啥好抱怨的。但有時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這讓他們覺得很委屈。這份工作是很危險的,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和巨大損失。所以,他們在工作中除了謹慎還是謹慎,每次搶修之前都要確保切斷電路,這樣才能保證安全,可是這樣的行為卻引來了不少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謾罵。
“有時候某一家的電沒了,為了確保安全,我們不得不將與之相連的電路都切斷再進行修理,這樣一來就會招致其他人的不滿,怎么解釋都沒用,每次都是頂著巨大的壓力最大限度地縮短搶修時間。”巴桑無奈地說,“還有些電路故障所在位置比較偏僻,之前沒去過,客戶在電話里又說不清楚故障發生地點,因此耽誤了時間,客戶又是一通埋怨。”
一會兒,車子到了另一個搶修地點——加榮村,老遠就看到巷子兩邊站滿了人。停車、下車、戴安全帽、拿工具、斷電、上桿、檢查、維修、下桿、送電,所有操作一氣呵成。當每家每戶的燈亮起來后,已經是晚上10點了,隊員們正用力搓著早已冰冷的雙手。“下一個是哪兒?”巴桑問。“當巴社區魯定安居院第二小區。”坐在后排的次仁頓珠說。在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間隙,次仁頓珠借著車內昏暗的燈光,不斷在工作簿上記錄,記者看到一些備注,如:電線老化建議換新等。他說:“除了搶修之外,我們還得趁每次修理發現問題及時向上面匯報,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當巴社區魯定安居院第二小區內住著上百戶居民,大家都在路邊等待搶修員的到來,很多孩子因為沒電不能寫家庭作業。“是火線斷了導致停電。”索朗扎西爬上電線桿檢查一番后對下面的同伴說,巴桑從車里拿來替換的線,在大伙兒的期盼中很快就恢復了通電。
“電來嘍——回家寫作業啦!”來電后,一位小學生大聲喊道。這時已經是晚上11點左右,他們還沒顧得上吃飯,因為接下來他們還要去柳梧新區。柳梧新區的搶修工作完成后已經是晚上12點了,他們依然還在接搶修電話……
記者手記
都是自己的工作,沒什么棘手的
離開時,記者拿出為他們買的餅干,巴桑因為要專心開車不敢分神,次仁頓珠笑著說:“手太臟了,不吃了,也餓過頭了。”記者問:“從事電力搶修工作這么久,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很棘手的問題?”他們回答:“都是自己的工作,沒有什么棘手不棘手的。”質樸的語言勾勒出這個行業的偉大,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干著這樣一份枯燥的工作。更何況這是高危行業,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可是在他們看來這不是硬撐,而是一種習慣。習慣了披星戴月、習慣了被人們誤解、也習慣了與寒冷和酷暑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