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獅泉河12月29日電(記者溫凱)2014年以來,阿里地區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農牧產業發展取得喜人成績,預計全年實現肉產量2萬噸、奶產量1.177萬噸、糧食產量5762.3噸;同時,特色產業穩步發展,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牧民收入穩步提升,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各項工作目標任務。
據介紹,今年,阿里地區預計牲畜存欄235萬頭(只、匹);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1.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萬畝、油菜0.14萬畝、蔬菜0.18萬畝,人工種草9萬畝。預計實現糧食產量5762.3噸,實現蔬菜產量3550噸,全年肉、奶產量分別為2萬噸、1.177萬噸;羊絨、羊毛產量分別達到290噸、1178噸。
農牧業發展項目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中作用明顯。今年,阿里地區獲得上級部門批復項目12個,總投資2.7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4億元。全地區開復工項目12個,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資2.32億元,包括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游牧民定居配套工程、農牧業特色產業建設、噶爾縣昆莎鄉現代畜牧業養殖基地建設等項目。其中,500萬元以下項目全部由各縣農牧局負責實施監管,做到了責權一致,確保項目及時開工。同時,邀請自治區農科院、新疆畜牧科學院專家一同完成了阿里地區絨山羊發展規劃并已通過自治區評審。阿里地區草原鼠害毒草治理規劃、阿里地區西四縣蔬菜基地建設規劃、良種場改擴建規劃已上報自治區。
2014年,阿里地區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在絨山羊推廣方面,全地區共發展絨山羊示范戶1854戶,養殖優質絨山羊約28萬只,約占全地區山羊總數的25%。今年,新增絨山羊示范戶130戶。日土縣良種場通過國家評審,成為西藏首個國家級保種場,被國家畜禽資源遺傳委員會命名為“西藏山羊(白絨型)原種場”。以日土、革吉、改則、措勤縣為重點的絨山羊產業帶基本建成,完成了革吉縣、改則縣擴繁場標準化建設工作,并成功開發出“雪絨王”、“金紫絨”等羊絨制品品牌。同時,阿里地區還啟動了象雄半細毛羊地理標識、地方標準申報工作,通過繁育推廣,阿里象雄半細毛羊種群數量達2.4萬只,養殖示范戶達88戶,羊毛、羊肉、遺傳距離檢測工作已經完成。
阿里地區農牧、扶貧、商務、財政等部門還整合資金3031.54萬元,在噶爾縣實施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目前,培訓室、檔案室、圍墻等配套設施基本完成,共建設溫室49座、溫棚46座。阿里地區農牧局還在普蘭縣投資198萬元新建溫室9座,在日土縣投資300萬元新建溫室20座;投入資金3344.66萬元,在噶爾縣昆莎鄉現代畜牧業養殖基地新增人工種草5000畝,添置奶牛300頭,配套建設牛舍和農機具、乳產品加工等設施設備。
為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在種植藏青320和喜馬拉雅19號的基礎上,普蘭縣今年試種藏青2000青稞品種300畝,平均畝產410斤,最高畝產達578斤;在噶爾縣索麥村試種艾瑪土豆10畝,在札達縣試種櫻桃200株、藏紅花1000株,均取得初步成果。同時,全地區共實施人工種草9萬畝,實施范圍覆蓋7縣,主要種植的牧草品種有燕麥草、披堿草、紫花苜蓿等。
伴隨現代畜牧業養殖基地的興起壯大,如今,獅泉河城鎮周邊牲畜短期育肥得到了快速發展。“今年,我們鄉噶爾新村、索麥村實施牲畜短期育肥出欄約2000只,每只實現增收約300到500元,實實在在地增加了群眾收入。”噶爾縣昆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扎西才旦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