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更高、主人翁意識更強、幸福感更濃,身在西藏,這是各族干部群眾最大的感受。
古人云,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 將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實現社會持續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區黨委書記陳全國指出:“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既是邊疆民族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又是反分裂斗爭的主戰場。為此,我們勇于擔當、大膽探索,切實加強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為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領導體制,創新治理理念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首先要建立與實踐發展相適應的領導機制,使之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針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區黨委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穩定作為第一責任,雙管齊下、協同并進,建立了協調有序的運行機制。組成兩套工作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發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穩定,抓牢發展穩定兩件大事,選好兩個方面的抓手,建立兩個長效機制,從自治區到地(市)、縣(市、區)、鄉鎮、村(居委會),建立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為推動科學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機制保障。
實現西藏長治久安,必須解放思想、突破條條框框,以改革創新精神搞好社會治理創新。
西藏反分裂斗爭的成敗取決于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實際工作中,我區堅持做到“兩手抓”:即一手抓爭取人心,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年辦好利民惠民的“十件實事”,最大限度地團結各族群眾和廣大僧尼,筑起反分裂斗爭的銅墻鐵壁;一手抓依法打擊,堅決果斷出手,依法打擊追隨十四世達賴集團、從事分裂滲透破壞活動的非法組織和重點人,切實維護好國家的最高利益、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西藏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堅持夯實基礎,創新鄉村管理
“駐村工作讓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深刻了解了西藏的農村和農牧民群眾,真正了解了農牧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需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區農牧廳駐定日縣班久村工作隊隊員扎西朗杰說。
在廣大農牧區,每到一個行政村,都能碰到由各族干部組成的工作隊。從2011年10月開始,自治區每年選派兩萬多名干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4個行政村(居委會),圍繞建強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穩定、拓寬致富門路、開展感黨恩教育、辦好實事好事五項重點任務,建立聯系服務群眾、維護基層穩定的機制。他們和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打成一片,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擁護。
不僅如此,我區還建強鄉鎮政權,堅持機構編制向鄉鎮傾斜,充實鄉鎮干部隊伍、優化干部結構;建強村級組織,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堅持選派縣鄉優秀機關干部、轉業軍人、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或擔任黨支部書記,每年輪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次、時間不少于一個月,增強他們的法律政策觀念、黨的意識、國家意識和工作能力;建強聯戶單位,結合西藏農牧區面積較大、居住分散的實際情況,在全區開展“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活動,引導城鄉居民以5戶至10戶為一個聯戶單位,全區共建立聯戶單位8萬多個、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實現聯戶保平安、聯戶促增收,夯實城鄉發展穩定的根基。
堅持抓住源頭,創新寺廟管理
針對信教人數眾多的特點,我區堅持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方向,大膽管理、勇于創新。
在昌都強巴林寺,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建立起了寺廟書屋、安裝了電視,全寺僧人參加了醫保、社保,寺廟建筑也得到了修繕。僧人洛桑江村由衷感慨,過去寺廟和僧尼有困難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如今將寺廟納入了社會公共服務和管理范圍,廣大僧尼也有了其他公民的同等待遇。
“最讓我感受到政府溫暖的,是我們不必再為生病住院的醫藥費發愁了。”色拉寺養老院老僧人格桑羅布如同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
從2011年開始,自治區選派7486名優秀干部進駐全區所有寺廟,實現了寺廟管委會全覆蓋和干部駐寺常態化。“駐寺干部為僧尼做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昌都強巴林寺僧人羅松江村連連稱許。
把社會治理理念引入寺廟僧尼教育管理服務領域,堅持明確寺廟是基本的社會細胞和社會單元,廣大僧尼是公民和朋友,以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為重點,加強和創新寺廟管理。
圍繞教育、管理、服務三項職能,在全區寺廟深入實施“六個一”,推進寺廟“九有”,落實“一覆蓋”,開展“一創建”,深化“一教育”,實施“一工程”,開展“一服務”,積極完善利寺惠僧措施,確保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順、寺廟和諧,充分調動了廣大僧尼愛國愛教、遵規守法、棄惡揚善、崇尚和諧的積極性,自覺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堅持織密網絡,創新城鎮管理
“每個路口的便民警務站都有民警值守,有什么可害怕的!”在拉薩中學讀高三的拉姆告訴記者,從家里到布達拉宮至少要經過三四個警務站,“看到警務站的燈光,心里非常踏實。”
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以愛民便民利民安民為宗旨,在拉薩市、地區所在地和所有縣城建成了698個便民警務站,推行城鎮網格化管理。同時,實行聯網聯勤聯動,24小時執勤巡邏,確保遇有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快速處置。
在此基礎上,將網格化管理模式拓展延伸到社區、寺廟、村民組、居民區,第一時間上報信息、調解矛盾、妥善處置、穩控事態,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內,消除在萌芽狀態,不斷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堅持敢于亮劍,創新意識形態管理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區,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緊迫。
區黨委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確保意識形態領域安全。
一方面,切實抓好傳統媒體這個陣地。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西藏各族人民的關心關懷,堅定宣傳社會主義新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和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人民軍隊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著力抓好新興媒體這個陣地。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網絡和信息安全。加快完善自治區、地(市)、縣(市、區)三級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不斷壯大網上正面聲音,嚴厲打擊網上滲透破壞、造謠傳謠、惡意炒作等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整治虛假信息、網絡侵權、淫穢色情等網上信息傳播亂象,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引導格局,使西藏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為增強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平安西藏創造良好環境。(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