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流域,是藏川青滇四省區的中心和康巴腹心,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2014年12月20日,對于昌都來說,是一個注定要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日子:昌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人大和“一府兩院”領導班子,標志著昌都圓滿完成撤地設市工作。
加強領導 提早謀劃
2012年3月,昌都地委、行署成立撤地設市申報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撤地設市前期準備和相關資料、數據的收集工作。近3年來,昌都地委、行署及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比較論證方案,完善數據資料,積極與自治區民政廳、國家民政部銜接匯報,聽取撤地設市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安排部署撤地設市工作。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和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充分了解76萬干部群眾對撤地設市的意見建議,講清撤地設市后美好發展前景,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強大合力。
為早日實現撤地設市目標,昌都地委、行署認真對照國家撤地設市各項指標,組織召開領導小組工作協調會、專家論證會,統計整理基礎數據、表冊、資料和繪制地圖。同時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堅持規劃先行,科學確定發展思路,編修市區總規和各類專項規劃,做好行政區劃、地名掛牌、界線管理等前期規劃工作。邀請重慶等地專家指導草擬相關方案,為一次性申報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撤地設市工作啟動以來,地委、行署領導先后多次帶隊到國家民政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匯報申報工作。2012年6月,地區行署向自治區政府上報了撤地設市請示,2013年11月,自治區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撤地設市的請示。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正式下達了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的批復。
加強協調 開好“三會”
國務院批復下達后,昌都地委立即組織啟動撤地設市工作,安排人員前往拉薩,與自治區人大、政協、紀委和自治區撤地設市領導小組等有關部門進行匯報溝通,認真籌備,分別成立了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議籌備組,制定了會議實施方案,討論修改“三會”主報告、領導講話、主持詞,扎實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明確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名額、分配原則及產生辦法。劃分選區、設置界別,自上而下、上下結合、廣泛提名、反復醞釀、層層遴選、逐一審查,選舉產生中共昌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350名、昌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68名,協商確定政協第一屆昌都市委員會委員274名。在民主推薦、充分征求意見、統籌考慮各方面結構比例的基礎上,提出昌都市及卡若區“四大班子”成員及“法檢”兩長候選人建議名單。
12月7日至10日,昌都市第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選舉產生39名市委委員和26名市紀委委員。市委一屆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市委常委13名,區黨委常委羅布頓珠當選為第一任市委書記。14日至20日,昌都市人大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第一屆市人大、市政府領導班子和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阿布全票當選為昌都首任市長。14日至18日,昌都市召開政協一屆一次會議,選舉產生政協第一屆昌都市委員會領導班子。
保障到位 嚴肅紀律
在撤地設市工作中,昌都制訂了安全保衛工作方案,成立了會場安全保衛、交通管理、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組,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職責。及時對形勢進行研判,對存在的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進行分析,形成撤地設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全面掌握重點人員、非法上訪人員的動態,全面掌握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切實做到耳聰目明。
成立了保障工作組,下設住宿、餐飲、物資采購、衛生整治、車輛調度、水電保障、醫療保健、食品安全、會場服務8個小組。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樣式刻制印章、制作吊牌,并同步進行地直縣處級以上單位印章、吊牌更換工作。
為開好“三會”,2014年10月,昌都地委派出人員到重慶市、貴州省銅仁市、拉薩市考察,學習三地好經驗好做法。在撤地設市過程中,昌都按照中央、區黨委部署要求,嚴格各項紀律,統一步調、統一行動,凍結機構、編制、人事調整及調動,凍結城建、土地、公共設施等審批,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杜絕國有資產流失,確保撤地設市工作在風清氣正的環境中進行。(記者閆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