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使用率最高的“微信”,如今可以直接用藏語表述為“稱瓊”。這些新鮮詞都將收錄進今年底啟動出版的《藏文大辭典》。語言專家表示,這部兼具語詞和百科知識功能的大型綜合性辭典,將起到藏語標準化工具書的作用,是“藏族歷史上最全面、最權威的藏文辭典”。
記者從中國民族出版社獲悉,這套辭典仿照《辭海》體例,先按分冊編撰出版,最后匯集出版。預計2015年底首先面世3個分冊,2018年完成全部出版計劃。計劃收詞約15萬條,字數約2500萬字。
據介紹,《藏文大辭典》按藏族傳統學科和現代學科分為30個分冊,傳統學科包括工藝學、醫學、佛學、修辭學等領域,由北京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的百余位專家參與編撰,讀者對象為具有藏文中級以上程度的人員。
藏語言歷史悠久,學術界一般認為其創制于公元7世紀,主要使用者分布在中國青藏高原,以及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使用人數800萬人左右。
78歲的藏族翻譯家赤烈曲扎告訴記者,1902年,印度人薩羅特·旖陀羅·達斯所編著并附有部分梵文對譯的《藏英詞典》問世后,風行數十年。
但是達斯的《藏英詞典》中存在部分歪曲事實的詞條解釋。詞典第713頁右欄的一處詞條譯為漢語即“中國人恨一切外國人”。赤烈曲扎指出,類似這樣的字詞解說非常不利于世界和平。
1949年,學者、僧人格西·曲吉扎巴編著出版《格西曲扎詞典》,結束達斯的《藏英詞典》的領先地位。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發展,藏文詞匯越來越豐富,藏漢族學者編著了《漢藏對照詞匯》《藏漢大詞典》《藏漢英對照詞典》《漢藏對照詞典》等多種辭書。
1985年,張怡蓀主編,全國數十位專家編撰的《藏漢大辭典》問世,是迄今為止的“藏文工具書之王”。2002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由藏學家東嘎·洛桑赤烈歷時半個世紀編纂完成的《東嘎藏學大辭典》。這兩部辭典在藏學界的地位至今未被超越。
中國民族出版社編審、全國藏語新詞術語翻譯審定專家委員會委員江嘎說,藏文辭書出版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歷史局限,《藏漢大辭典》所收錄的5.3萬余條詞目已經不能滿足讀者需求。
為規范藏語言文字的使用,2003年,中國民族出版社提出《藏文大辭典》選題意向。這一項目得到國家撥款上千萬元作為專項經費。
據介紹,1985年版《藏漢大辭典》是藏漢對照,新版的《藏文大辭典》在其基礎上豐富,并以藏文出版。在新版中三分之二的內容是傳統詞匯,還吸收了大量新詞。
赤烈曲扎指出,社會發展迅速,新詞術語不斷出現。同時,“由于藏語方言的存在和規范工作滯后,同一新詞存在多種不同說法,對于藏區老百姓之間的溝通產生了一些影響。”
以“微博”“微信”“平板電腦”等新詞為例,藏文中一直沒有與之對應的正確表述,當地人不得不將漢語夾雜其中,十分別扭。
經過10余年的努力,西藏審定發布近9000余條新詞術語,科技術語6萬余條、計算機界面詞語12條。這些新詞將被選錄進《藏文大辭典》。
西藏自治區編譯局副局長曲扎認為,語言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新詞術語不僅反映出藏族百姓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迅速發展,也豐富了藏語文本身,增強了藏語文的生命力。
藏語研究人士十分期待這部辭典的出版。記者采訪時,赤烈曲扎老人從家中的書架上取下一本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藏漢大詞典》在手上掂量,而后他雙目微閉,若有所思,“新的辭典一定會重極了,我怕我抱不動它。”他說。
原標題:中國年底推出藏文版“辭海” 為史上最大規模藏文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