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色季拉——記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
在位于林芝地區色季拉山318國道旁海拔4156米的地方,有一支專門對青藏高原特色資源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進行深入研究的創新團隊,這就是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
這支由中山大學從事微生物工程、生態學、生物化學、微生物藥物工程等專業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工程師、碩士生、本科生組成的創新團隊建立5年來,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克服艱苦環境帶來的種種困難,扎根色季拉,對青藏高原冬蟲夏草這一特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潛心研究,攻克難關,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受到了自治區、廣東省和林芝地區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青藏高原生態條件十分惡劣,氣候寒冷,傳統農牧業發展困難,而冬蟲夏草卻是高原農牧民較為穩定的、重要的收入來源?!敝猩酱髮W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負責人說,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劉昕,率領創新團隊對青藏高原特色資源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后,提出了“全天候圍欄式蝠蛾昆蟲育種牧蟲工程與冬蟲夏草孕育工程理論與技術體系”的思路。該項目得到了中山大學、林芝地委、行署和廣東省第四批援藏隊伍的大力支持。2006年8月,在位于色季拉山318國道旁邊、海拔高度4156米的冬蟲夏草適生地建立了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并注冊資金1000萬元,成立了西藏學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自建立起,就緊緊圍繞“牧蟲工程”和“孕育工程”,開展對冬蟲夏草適生地氣候、土壤、植物、微生物、昆蟲群落、蝠蛾屬昆蟲生活史世代和生態、蝠蛾屬種質保存與選育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一五”重點項目“西藏冬蟲夏草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蝠蛾屬昆蟲種質選育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冬蟲夏草孕育工程技術體系研究及示范”兩個課題的研究任務。
截至目前,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在蝠蛾育種牧蟲工程和冬蟲夏草孕育工程已取得10多項重大突破。全天候圍欄式冬蟲夏草孕育工程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冬蟲夏草產量,釋放蝠蛾成蟲后的孕育工程試驗地內冬蟲夏草密度達每平米11株。項目已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2項,擁有專有技術10項,鑒定成果1項,完成研究論文20余篇,培養了20多名從事冬蟲夏草研究的研究生、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干。項目為青藏高原冬蟲夏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案與技術保障,項目的實施和推廣不僅有利于保護和改善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還能促進冬蟲夏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來源:西藏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