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因獨特的氣候環境、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跌宕壯觀的歷史脈絡備受世人矚目。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不遠萬里來到西藏,盡情領略和感受這片土地上壯美的人物風貌。
"西藏旅游由1980年接待1059人次增長到2009年接待561萬人次,增長了5297倍。"西藏自治區旅游局新聞發言人王松平說,西藏30年間實現了旅游客源市場由原先單一接待外賓型發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國內三大市場為一體的旅游客源體系。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給西藏旅游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讓祖祖輩輩從事傳統農牧業的西藏農牧民群眾,在快速發展的旅游業中分到了一塊"蛋糕"。
達林是西藏林芝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的珞巴族村民。他告訴記者,以前由于居住在原始森林地區且交通不便,珞巴族群眾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如今,珞巴族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9年西藏旅游部門向游客重點推介南伊珞巴民族鄉旅游區,更是給當地群眾帶來了致富希望。
"現在我明白了珞巴村為什么會吸引游客。我們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非常干凈的河流,一年四季都盛開的鮮花,更重要的是我們民族特殊的風土人情,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達林說。
2009年,瓊林村首批7個家庭旅館試點開業,達林家就開設了一個。當年5月至10月,大批游客慕名而來,達林的家庭旅館接待了200多名游客,掙了近5000元錢。而達林的女兒參加了村里的舞蹈隊,專門為游客表演珞巴族舞蹈。"旅游業給珞巴族群眾帶來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好處。"達林說。
現在像瓊林村村民一樣積極參與旅游業的西藏農牧民越來越多。在藏北草原,牧民們搭起帳篷開辦"牧家樂",為游客提供純正的草原食品,并帶領游客騎馬游覽。在拉薩河谷,農民們開辦起"藏家樂",為游客郊游提供方便。
西藏自治區旅游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西藏全區參與旅游服務的農牧民群眾達到12029戶,48120人,實現旅游總收入2.94億元,戶均收入24474元,人均收入6118元。
西藏"十一五"期間共投資11799萬元支持農村旅游發展,旅游惠農功能日趨完善。目前,西藏全區已建成222個農村旅游示范戶,開發建設了100個農村旅游項目。與此同時,西藏先后投入130多萬元,對1200人次的農牧民群眾進行了旅游服務技能培訓,使一大批農牧民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西藏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125萬人次,年均增長30.6%;實現旅游總收入226.2億元,年均增長29.8%。特別是2010年,西藏實現接待國內外游客68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1.4億元,相當于全區生產總值的14.1%。
"這五年西藏旅游產業發展,實現了從一般性產業到支柱產業再到基本確立主導產業的跨越。"西藏自治區旅游局局長巴珠日前在西藏全區旅游工作會議上說。
"十二五"期間,西藏將堅持旅游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主題,通過全面實施旅游倍增計劃,到2015年末爭取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80億元;旅游經濟就業人數達到30萬,旅游業行業固定資產突破150億元。"實現旅游產品優勢向旅游經濟優勢的跨越,把西藏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態旅游目的地、藏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為建設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奠定良好基礎。"巴珠說。
60年間,西藏旅游業從無到有,發展成為今天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社會就業和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吸引投資的重要領域,展示社會主義新西藏的新變化、新生活、新發展的重要窗口。
來源: 新華社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