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晨光播散在瑪卡草原之上,19歲的央金就會趕著她的羊群慢慢飄移在金色的陽光下。她的山羊群是這片草原上眾多羊群中最潔白的一群。
那可不是一般的羊群,它們是西藏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最優良的純血白絨山羊,其羊絨是克什米爾羊絨的正宗傳承。"開司米"山羊絨在國際上享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的盛譽,其原產地就在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
央金的羊群屬于日土縣白絨山羊原種場,那里繁育的白絨山羊是阿里乃至西藏地區的精品種群。
日土縣白絨山羊原種場場長珠多介紹說,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精心選育,日土縣絨山羊在特殊的高寒自然生態環境中形成了羊絨細度最細、密度最密、純度最純、顏色純白、強度大、導熱性小、沒有饑餓痕跡以及絨色光澤明亮等特性。
讓場長珠多驕傲的是,他們的白山羊絨產品曾在國家首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在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銀質獎。
央金并不知道她放牧的羊群是這么金貴的寶貝,但她清楚她的羊群才是這片草原最好的羊群。她每天要趕著羊群去最好的草甸,不管多累多遠都要把羊群趕過去。在她心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羊吃好了,羊毛才好!
如今,日土縣白絨山羊的存欄總數已經由2000年的17萬只增長到2010年的31萬只,其中優質白絨山羊的比重占到當地山羊總數的78.5%。
央金所在的縣白絨山羊原種場擁有白山羊近800只,個體平均產容量更是高達325.5克,最高個體產絨量750克,絨細度在14微米以內,年山羊絨產量已達73噸。截至目前,原種場已向西藏全地區以及國內其他畜牧業產區推廣良種羊7000余只。
被譽為"軟黃金"的"山羊絨"如今已成為阿里地區特色產業,并發展成以日土縣白絨山羊原種場為核心,措勤縣紫絨原種場,革吉、改則白絨擴繁場為雙翼的絨山羊產業帶格局。
日土縣縣長羅慶伍告訴記者,為更好地發展絨山羊產業,從阿里地區到縣里都在持續加大對絨山羊養殖的科技投入,并先后邀請國內專家研究和推廣了人工授精技術和凍精生產技術,建立了多元化的絨山羊技術推廣體系,加快了絨山羊科技成果轉換速度。
最終收益的是藏北高原上的廣大牧民。僅以日土縣為例,當地農牧民去年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3700元,其中85%來自畜產品收入,其中山羊絨銷售又占大頭。
"普遍養羊,集中養白山羊"是羅慶伍等一班縣領導的發展思路。"現在阿里地區的白絨山羊只是一個粗收、粗賣的起步階段,下一步我們計劃對白山羊絨進行加工并推向市場,做大品牌,提高它的附加值,真正達到惠民富民。"羅慶伍說。
日土縣位于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最北端,東距拉薩1800公里,北靠新疆和田地區,是一個以牧為主、兼有農業的半農半牧邊境縣。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來源:新華社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