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海拔4300多米的羅瑪鎮政府所在地不遠,就是布羅布奶制品加工銷售點。在那里,記者一行見到了羅瑪鎮12村的村長布羅布,他被當地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致富的“領頭羊”。
布羅布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寶貝男孩”,父母希望他成為牧區最寶貝的男孩。而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這位“寶貝男孩”用辛勤的汗水,改變了貧窮的家境,成為鎮里最有名的富裕戶,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牧民群眾的增收。
近年來,伴隨著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鄉鎮畜牧業發展迅速,沿路經濟和“馬路經濟”的興起為牧民群眾提供了致富的機遇。布羅布抓住這一機遇,將畜產品作為商品出售,并于2005年6月在羅瑪鎮建立了首家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銷售奶制品。
布羅布奶制品加工銷售點設在羅瑪鎮政府所在地、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旁,含酸奶加工廠房2間、銷售廠房2間、冷藏庫房2間、倉庫3間,建筑面積為250平方米,總投資70萬元。
據羅瑪鎮鎮長達瓦頓珠介紹,每天都會有當地的牧民把鮮奶送到銷售點來。對鮮牛奶的等級進行驗收后,銷售點以每斤8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然后由銷售點的工人們加工成酸奶,再以每斤11元的價格將酸奶銷售出去。這樣既增加了周邊牧戶的收入,又為銷售點獲得了利潤。
“除了設在羅瑪鎮政府的布羅布奶制品加工銷售點外,還有十幾家小的銷售點也在進行奶制品加工。目前僅主點的銷售收入每年就能達到40萬~50萬元,其他小銷售點的年收入也能達到15萬~20萬元。”布羅布這位藏族漢子面色黝黑,身穿灰色西裝,漢語并不流利,但充滿自信。
在布羅布奶制品加工銷售點里,共青團中央頒發的“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的牌子醒目地掛在房門上。
“我們不僅要自己富裕起來,還要帶動周邊的牧民富起來。我們會買一些牦牛送到他們那邊,由他們來養。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他們送來的牛奶,以增加他們的現金收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布羅布說。
奶制品加工銷售點的建立,帶動了周邊牧戶368戶、2145人,每年增加牧民群眾現金收入965.25萬元,人均年增加現金收入4500元。
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開通后,布羅布看準商機,2008年又在羅瑪鎮投資30萬元建立牧家樂,第一個月就賺了3萬元,現在每年大概能賺18萬元。
記者看到,在一片翠綠的大草原上,13頂極具藏族特色的帳篷扎在其中,帳篷中傳出歡快、吉祥的藏族歌曲。據布羅布介紹,現在這里每天能接待游客200多人。游客在這里能領略具有傳統藏族特色的牧民生活,在帳篷里喝喝茶,聊聊天,高興時還會一起跳起鍋莊……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布羅布還辦起了沙場,主要工人就是周邊鎮里的牧民。就這樣,利用當地畜牧業等資源優勢,布羅布拓寬了牧民群眾的增收渠道,為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