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讓高原特色農業靚起來
農業是云南代表、委員每年都要討論的課題,隨著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政策的提出,讓“三農”“舊題”蘊新意。彩云之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勢何來?方向何尋?路徑何在?兩會上,代表、委員熱烈論道、深入剖析。
優勢何來——打響4張名片
【背景】 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決定著云南高原農產品具有“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的特點和優點。這4個特點和優點堪稱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4張名片”。
【論道】 “做好高原特色農業,安全優質是重要保障,要重視樹立云南農產品等于安全健康優質的品牌內涵。”高洪代表建議,堅持政府推動為主導,在加快產地認定和強化產品認證的基礎上,依法實施標志管理,逐步推進強制性要求,對農產品進行安全認證,全方位打造我省整體品牌形象。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提到高原,人們就會聯想到‘離太陽最近’,聯想到‘生態’、‘無污染’、‘高品質’。”焦家良委員認為,在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企業要樹立“高原”品牌意識,不但要利用好,更要保護好‘生態環保’這張名片,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享受到它的恩澤。”
每次到北京參會,楊明代表都特別關注北京的果蔬市場:“云南農產品,品種豐富、四季飄香,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當了解到普通果蔬與有機果蔬的價差在幾倍甚至十幾倍,更堅定了他在云南大面積推廣種植有機蔬菜的信心。“應大力推廣無公害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致富帶頭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無公害、優質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讓農民實實在在地通過種植、養殖優質農產品來發家致富。”楊明說。
方向何尋——打造云系品牌
【背景】 從國內看,我省蔬菜、茶葉、橡膠、咖啡等優勢特色產品量升價漲,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在中東部省份和國內大中城市深受歡迎。國際上看,去年,云南農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突破18億美元,連續10年居全國第五位、西部第一位。
【論道】 “多年來,云南成功打造了 ‘云煙’、‘云茶’、‘云花’等農業產業品牌,但我省其他農產品的品牌優勢還不明顯。”高洪代表認為,應整合云南省現有的企業資源、產品資源和品牌,把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及產品,通過培訓、認定、促進、保護4個階段提升品牌價值。“省級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云’字號品牌的整合力度,打造好‘云’字號拳頭品牌。”
沈培平代表提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打造“云系”、“滇牌”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凸顯比較優勢。“我們還可以把目光看得更遠,立足高端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把1元錢的產品變成10元錢的產品。”沈培平舉例闡述了普洱的“變錢”之道,過去,28300噸的普洱咖啡豆銷售收入不到10億元,通過引進星巴克集團,普洱建設了烘焙生產線,現在每公斤咖啡豆從原來的30元賣到了400元。“結合自身特點,大力引進扶持優勢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是打造‘云’品牌的一條捷徑。”
鄒萍代表則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云”品牌在國際、國內市場的運作和開拓:“鮮活農產品價格都比較低廉,而運輸價格又逐年上漲,制約了流通和銷售,開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免收通行費,能極大促進我省優質鮮活農產品的銷售。”鄒萍同時提出,“我省應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出口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在商標注冊、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評定方面對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支持,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并對農產品出口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路徑何在——補齊發展短板
【背景】 必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步伐,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盡快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
【論道】 “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關鍵,但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狀況仍然是‘龍頭’規模小、力量弱。”高洪代表說出了我省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尷尬,一方面是“龍頭”小、“龍頭”弱,另一方面,“龍頭”企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利益沒有很好的結合,依然是“兩張皮”。“發展產業化,一定要探索把雙方利益擰在一起的好路子。同時,要實現我省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不能只靠本土企業,只有吸引‘外援’加入打造我省農業產業鏈,才能舞起壯大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龍頭’。”
艾徐委員說:“省委書記、省長給項目,市委書記、市長跑市場”這句話說得好。政府職能部門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也要大力培育市場體系,只有多個部門聯動起來,積極搭建平臺,才能把市場做大做強。
“一間舊房子,掛塊大牌子,兩張破桌子,幾個老頭子。”鄒萍代表如此描述不少基層農技推廣站處于“網破、線斷、人散”的有名無實的狀態。“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沒有科技的投入,就如無根之木。應制定農業科研創新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研發相關信息化關鍵技術和設備,以此促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創新成果入戶到田,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云南連續3年干旱。李樹仙代表對此深有感觸:“水的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云南發展的重大問題,對于連年冬春大旱且基礎設施滯后的云南,希望國家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進一步改善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環境。”(李翕堅 陳曉波 程三娟/文)
來源:云南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