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 專家:要加強監管
為實實在在豐富市民“菜籃子”,盛滿“米袋子”,今年,昆明市將確保糧食產量達到100萬噸,新建或改造8萬畝蔬菜基地,以米、肉、蛋、奶、魚、菜、果等產品為重點,建基地、扶龍頭、暢流通、強監管,積極推動“基地+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流通企業+超市”等模式,強化產銷對接,暢通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為群眾提供物美價廉的農副產品。
市民:
不讓生活壓力隨城市發展增加
“有了這么多生鮮超市,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放心新鮮的蔬菜。來這里買菜,心情很舒暢,環境干凈整潔,菜品豐富新鮮,價格也便宜。政府真是為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大實事。”在和平社區惠民生鮮超市,張大媽一邊挑選新鮮個大的西紅柿,一邊高興地說,“老百姓生活就圖個實在,現在政府新修了不少標準化菜市場和生鮮超市,但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穩定物價,不能讓城市發展了,我們的生活成本也跟著增加。”
7年前,吳先生攜妻帶兒來昆明做蔬菜生意。他說,自己從過去擺地攤到現在進市場定點經營,過去每天要起早貪黑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一天辛苦下來利潤也不高,如今有了“農超對接”的新模式,賣的菜不但新鮮,價格也便宜。因為物美價廉,他的生意做得風風火火。“現在物價漲得快,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我們小商戶發展難,老百姓也難買到物美價廉的新鮮菜。”吳先生說。
解決買菜難:
年內主城區生鮮超市100%覆蓋
近年來,隨著城中村改造、城市規劃及市政工程建設等原因,全市范圍內的菜市場減少了1/3左右,賣菜的網點少了,供給不足,加之物流運輸成本增加,市民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為徹底解決菜市場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硬件條件差等問題,昆明市加快實施“菜籃子”工程,并制定了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一年行動計劃。“今年,昆明市將在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呈貢區及三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區實現生鮮超市100%全覆蓋。”市商務局副局長李海明表示。按照行動計劃,今年昆明市將統籌資金1.2億元新建36個標準化菜市場和51個生鮮超市,改造14個傳統農貿市場,按每2萬左右居民設置一個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菜市場,每500米為服務半徑或獨立式社區設置一個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生鮮超市,實現主城區生鮮超市全覆蓋。
此前,昆明市已建設完成了300個生鮮菜市場(生鮮超市),目前,標準化菜市場中已完工14個,生鮮超市已完工31個,14個計劃改造的傳統農貿市場也已動工11個,完工4個。在全市300多個城中村改造項目中預留建設110多個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相信未來,市民將不會再為買菜難而犯愁。
解決買菜貴:
多種生產供應模式實現惠民
“物流體系不健全,市場租金高,蔬菜從產地到達消費終端的價格自然也高,要真正實現惠民,建立完善的流通體系,降低商戶的物流和經營成本勢在必行。”李海明分析說。為解決這一癥結,今年,昆明市將規劃建成5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目前,3個已開工建設的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已完工1個。同時,積極鼓勵國有投資公司和有基地、有市場的企業參與“菜籃子”、“米袋子”工程的建設行列,逐步建成以蔬菜種植基地為基礎、以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為依托,以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為節點,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的模式。
為讓市民的餐桌更豐盛,昆明市已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農戶發展,今年將確保糧食的播種面積達372.8萬畝,產量達到100萬噸,并在去年新建“菜籃子”生產基地3萬畝試點基礎上,繼續在東川區、安寧市、晉寧縣、嵩明縣、宜良縣、石林縣、富民縣、祿勸縣、尋甸縣、陽宗海、倘甸開發區推進建設8萬畝蔬菜基地,使蔬菜產量達到290萬噸。
到2015年,昆明市在滇池流域以外區域蔬菜基地將發展到40萬畝,“新建和改造后的蔬菜種植基地,不但改變了原有農戶‘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模式,規模化、標準化、訂單式的生產經營模式,還能實現農戶增收2至3倍,實現‘菜籃子’和‘錢袋子’雙豐收。”市農業局副局長、市農科院院長胡鳳益說,有了良好的蔬菜種植基地,今后,還應為農戶提供配套的生產技術服務。
“昆明具有發展蔬菜種植業的良好基礎條件,近幾年,云南省蔬菜的外銷、出口比重也逐年增加,昆明作為云南主要的蔬菜種植基地,也可以依靠科技,不斷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發展壯大昆明市的蔬菜產業,讓其成為繼煙草之后的又一農業支柱產業。”胡鳳益說。目前,昆明市正通過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嚴把蔬菜種植質量關,加快制定蔬菜基地的種植質量標準,確保讓昆明市民吃上品種豐富的放心“昆明菜”。
下一步,昆明市將進一步完善社區生鮮直銷菜市場(連鎖超市)銷售服務,建立“企業+基地”、“企業+基地+合作社”、“生鮮超市+基地”、“生鮮超市+基地+合作社”等生產供應模式,加強“農超對接”和“產銷對接”,形成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實惠的現代蔬菜產業體系。
專家觀點:
合理布局加強監管
“昆明在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民生的改善。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更要分好蛋糕,使發展的成果讓百姓共享。”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所所長、研究員高軍認為,“菜籃子”、“米袋子”看似不起眼,卻關乎國計民生,兩項工程要是抓不好,物價上漲將使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市民的生活受到影響,把每一項關乎民生改善的工程當做首要任務常抓不懈,才應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新昆明的本質。
隨著昆明市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過去許多有礙觀瞻的傳統農貿市場也在城市改造中拆除了,而此后的標準化菜市場等市民生活必要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卻未能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城市流通體系還不夠健全。“要讓市民吃上放心的實惠菜,還需要政府積極作為。”高軍認為,目前實施的“農超對接”新模式,將有利于改變菜農“難尋婆家”,市民買菜貴的現狀,讓大家都得實惠。但關鍵問題是,在建立了好的產供銷模式后,還應為菜農搭建良好的購銷平臺,降低菜商的經營成本,讓利于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標準化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的規范管理,合理布局、布點,通過對物價的有效監控,降低物價上漲對廣大中低收入人群的影響。
“菜籃子”、“米袋子”涉及千家萬戶的食品安全和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政府還應在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建立完備的監管控制體系,加強質量監管和價格監控,在價格波動異常的情況下積極采取應急機制或臨時補助政策,真正讓市民每一頓飯都吃得舒心、安心。”高軍說。(記者 杜仲瑩)
來源:昆明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