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雨致晉寧縣200戶村民千畝農田被淹
作為祖祖輩輩生長在富有村的村民,58歲的劉加貴從未遭遇過如此大的水患。
富有村,晉寧縣晉城鎮一個較大的村落。前天晚上的一場暴雨,包括劉加貴家在內的全村近千畝農田被淹,最深處超過1米,村民損失慘重。
“都怪開發商修的砂石路阻斷了排水河道。”針對村民們的抱怨,開發商表示:“路不是我們修的!”村委會李主任也說:“砂石路和農田被淹沒有一點關系。我們是舍輕求重,故意將水放到農田里,要不然整個村子都將被淹。”
現場
菜地里一片汪洋,生菜全部被水淹沒
見到劉加貴時,他正卷著褲腿、穿著雨靴在自家的大棚菜地里搬著生菜。
劉加貴家有兩畝多地,生菜還沒有全熟。想著再過兩天,自家的生菜就可賣到村里的冷庫,然后再由冷庫銷往昆明、廣州、深圳、武漢、北京等地,劉加貴莫名興奮起來。
然而,讓包括劉加貴在內的村民們想不到的是,災難不期而至。前天晚上9點多,村里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正在家里看奧運會的劉加貴沒有意識到災難已經來臨,只是將窗戶關起,繼續看著電視。
村民下地搶救被淹生菜
昨天一大早,雨變小了。劉加貴像往常一樣準備到自家的大棚菜地里干農活。離自家菜地還有幾百米時,他看到許多村民聚集在路邊。劉加貴快步走了過去,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走到跟前時,還沒等村民們開口,劉加貴便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路邊不知誰家的大棚菜地淹滿了水,水上漂滿了青菜。劉加貴感到情況不妙,順著泥路飛奔到自家菜地旁。在自家菜地前,劉加貴傻眼了,地里一片汪洋,生菜全部被水淹沒。
看了看周邊田地,也已經被水淹沒,村民們開始卷起褲腿走進菜地里搶收。劉加貴也走進菜地里,將一棵棵的生菜從水里拔出。但經過雨水的浸泡后,能搶救出來的生菜只有全部生菜的十分之一左右。劉加貴估摸算了下,這次損失在1萬元左右。
每戶村民損失萬元左右
昨日下午2點30分,暴雨已停,天上飄著小雨。劉加貴還在菜地里不停地將被水泡過的生菜往外撈。旁邊的菜地里,村民們也正想盡辦法將自家的菜轉移出來,盡量減少損失。
按照村民們的計算,這次被淹的田地有近千畝,涉及200多戶,每家的損失都在萬元左右。村民們猜測,此次田地被淹,除了前一天暴雨的客觀因素外,村里的排水河道被阻則是另一個原因。
原因
水庫暴漲威脅村民安全,只能放水進農田
村民:
開發商修路阻斷排水河道
“今年3月份,開發商占了村里很多土地。為了搞建設,他們還填了村里的排水河道,將其改造成了砂石路,方便他們的車輛進出,這才導致雨水沒有地方排放,流到村里的菜地里。”村民們覺得,農田被淹,開發商要負責任。
距離村子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坑坑洼洼、泥土遍地的砂石路。“這條砂石路之前就是河道。據村民們介紹,河道是今年3月份后被阻斷的。“因為一直沒下大雨,村民們感覺不到隱患的存在,直到此次農田被淹。”
開發商:
砂石路是采石場修的
農田被淹,開發商究竟有沒有責任?離村子兩三公里的地方,一幢標著開發商的簡易三層小樓。李先生是開發商綜合部的工作人員,“農田被淹和我們沒有關系,是天災。砂石路也不是我們修的,是10多公里外的一家采石場修的。”李先生說,他們也希望被填的河道繼續存在,這樣工地上的積水才能排出去。
村委會:
水庫水溢出會將村子淹沒
昨天下午5點左右,富有村村委會李主任和村干部站在村子上面的水庫——富有塘水庫前,用電話向鎮領導匯報著災情。水庫里的水很渾濁,水位距邊沿僅有10多公分高。水庫一側,不小的水流正從閥門流出。“流出去的水就是流到被淹的農田里。我們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放流,水庫的水將會溢出,整個村子都將受災。”李主任無奈地說。
李主任介紹,前一天的暴雨中,不僅只是富有村受災,“全鎮共有4萬多畝農田受災。”
李主任認為,此次受災和河道被阻沒有關系,“以前,被阻河道里的水是通過東干渠流到村里的水塘的,并不是流入滇池。河道被阻后,雨水則通過其它小溝渠流到東干渠。”他覺得,此次農田受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前一天晚上的暴雨;另一方面是因為富有村位于東干渠下游,暴雨過后,上游十幾個村委會的雨水紛紛流進東干渠,再流入富有塘水庫,致使水庫暴漲,村民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村里只能開鑿3處開口,將水庫的水放到地勢較低的田地里。
當村民們聽說,是村委會放水淹田后,與李主任發生了口角。李主任說:“為了整個村子的安全,我們只得這么做,希望村民理解!”
臨走時,李主任得到消息,這兩天還將有暴雨,到時,雨水還是要排到被淹田地里。但李主任表示,下一步,村里將把災情向上級匯報,以便讓受災村民得到補償。(程浩)
災情
景谷泥石流
又找到一名
遇難者遺體
普洱市景谷縣7月31日發生的泥石流洪澇災害,各方全力救援。截至昨日11時,經過救援人員搜尋,已找到4具遇難者遺體,另有10人失蹤,輕傷84人。
7月30日23時至31日6時,景谷縣境內突降單點暴雨,引發泥石流洪澇災害。據初步統計,景谷縣3.72萬人受災。災害造成國道323線景谷到寧洱段發生路基沉陷、公路坍塌。
來源:云南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