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持續發力滇池治理
美編 劉一飛 畫
背景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滇池生態系統遭嚴重破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將滇池治理列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標志性工程。“九五”以來,國家連續4個五年計劃將滇池納入“三河三湖”治理重點。
觀點
通過凝聚從上到下及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滇池治理已初見成效,但形勢依然嚴峻,不容絲毫懈怠。滇池治理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后路可退,唯有拿出不能輸、不動搖的決心和信心,打贏這個攻堅戰,啃下這塊硬骨頭,“高原明珠”才能重煥異彩。
成效 水體水質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恢復
“十二五”以來,昆明市堅定不移地推進滇池治理“環湖截污與交通、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全力推進各項工作,滇池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滇池流域基本形成了截污治污體系,入湖污染物大幅削減。隨著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實施,滇池首次實現了規模化生態補水,入湖水資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滇池已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水體水質明顯改善,周邊環境明顯改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滇池外海水質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同比降低1.2%,水體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4.88%,總磷、化學需氧量和葉綠素a的平均值分別降低12.6%、1.27%和18.2%。
2013年11月,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對“三湖”藍藻預警監測評價認為,滇池藍藻水華程度(是指由于水資源環境極其惡劣導致大量藍藻繁殖而影響到生態平衡的現象)減輕,爆發的時間推遲、周期縮短、頻次減少,面積縮小、藻生物量減少。
記者從昆明市滇管局和鳥類協會等單位了解到,隨著滇池流域生態及面山植被得到恢復,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線魚等土著魚類重新出現,湖濱植物群落漸漸增加,生物多樣性不斷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