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出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十二五”開局之年,大興水利被列入“三農”工作的首位,這預示著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即將展開,水利迎來加快改革發展的重要機遇。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
為何首先強調大興水利強基礎?認真思考,其中有著極為深刻的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水利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水之利,內涵豐富。利在農業生產,利在經濟建設,利在環境改善,利在民生福祉。如何把握當前我國水利的戰略地位?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
水利在現代農業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具有重要地位,將水利提升到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鮮明提出了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
中央對我國水利的基本國情準確把握,是對水利發展階段特征的科學判斷,是今后統籌水利改革發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據,對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新時期水利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以“十一五”時期為例,我國洪澇干旱災害多發,災情之重歷史罕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戰勝了淮河、長江、松花江等流域發生的嚴重洪澇災害,成功抗御了2006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2009年北方冬麥區大范圍干旱、2010年西南地區特大干旱等自然災害。
一組頗具說服力的數據,印證了“十一五”時期防洪抗旱減災取得的巨大成就:防汛抗洪減淹耕地2.9億畝,減少受災人口2.2億人,防洪減災效益達8453億元;年均抗旱澆地面積3.7億畝,年均挽回因旱糧食損失3921萬噸。
過去5年,國家投資1008億元,解決了2.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4.33億畝,改造中低產田1.29億畝;對434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43億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14億公斤……
總之,水利建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對實現糧食總產“七連增”功不可沒。
我國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為艱巨復雜的國家。目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列世界125位,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現階段在我國集中顯現出來。發達國家在經濟高度發達后花幾十年解決的水問題,我國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加以解決。可想而知,水利改革與發展的任務有多么繁重。
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加快水利建設步伐,轉變水利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水資源要素配置的先導作用和水利基礎設施的保障作用;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迫切需要解決好涉及民生的水利問題,促進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盡快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迫切需要大興水利,著力夯實農田水利基礎,消除水利的瓶頸制約;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迫切需要全面推進水利各個領域改革,突破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十一五”時期水利發展帶來一系列重要啟示。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水利工作是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基礎工作。近5年來,中央出臺一系列指向明確、作用直接、見效迅速的水利扶持政策,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十一五”時期水利總投入是“十五”時期的1.93倍,其中,2010年中央水利投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987億元,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沒有條件干的大事。
我國水利改革發展的任務極為艱巨復雜,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發展,有利于統一思想認識、形成治水興水合力,為推動水利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可以預期的是,中央“大興水利強基礎”的總體要求,必將化為大興水利的熱潮,必將再創水利建設的新輝煌。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