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園廢棄的菜葉,成為養殖場的綠色飼料;畜禽的糞便和打碎的秸稈混合,制成有機肥還田;動物糞尿通過集中發酵成沼氣,可發電,也可回供農業生產;沼液經管道流入農田,成為瓜果蔬菜的“營養液”……在連片面積有10多萬畝的寧海東海岸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里,這樣的循環模式天天出現。糧食、蔬菜、牧業、海水養殖等這些看似分散的產業,被循環經濟這只“無形之手”捏在一起,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近日在寧海舉行的全省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現場會上,寧海縣農業局公布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寧海實現農業總產值18.2億元,其中受益于循環經濟的農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
2003年起,寧海開始在農業領域探索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之路,被專家譽為全國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的五大模式之一。
寧海按照“藍色東部”和“綠色西部”的生態產業格局,構建企業內部、產業內部和區域三級循環體系,同時建立沼氣綜合利用服務、有機肥加工和營銷服務、沼液綜合利用服務和農業廢棄物回收服務四大平臺。目前,縣域大循環圈內6大主導產業、4大特色產業齊頭并進,并形成了3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40個現代特色農業精品園。
示范區內的利豐牧業公司與附近綠色農產品基地建立了互惠互利關系:養殖場里畜禽排泄物形成的沼液和沼渣,送到農產品基地做有機肥;而農產品基地的廢菜葉、秸稈、野草,則成了養殖場的飼料。利豐牧業公司一年可生產有機肥3500噸,按每噸350元計算,年產值122.5萬元。該公司所在的長街鎮兩萬畝蔬菜基地僅賣“下腳料”一項,就能多收入80多萬元。據統計,示范區內土地畝均收入超過5000元,比傳統作業方式高出好幾倍。
如今,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寧海農業的“生態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全縣農業競爭力日益增強,稻谷、蔬菜、茶葉、水果、毛竹等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占全縣總種植面積的60%。
來源:寧波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