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里有什么呢?來自太空中的生物又會有怎么樣的變化?科幻片《神奇四俠》里,四名宇航員在接受了宇宙射線照射之后,被賦予了超能力。那如果是蔬菜種子,經過太空誘變后,又會不會成為“超級種子”呢?
三年前,一批蔬菜種子搭載衛星被送上了太空,然后被運回地球,臺州一農業科技企業承擔培育了這批“上天”的種子。那么,重返“人間”的它們與普通種子究竟有什么區別?近日,在位于臨海的浙江新愿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記者找到了答案——該公司主持承擔的省重大科技專項(優先主題)農業項目“空間誘變和分子標記技術在蔬菜種質創新與鑒定上的應用”于近日通過浙江省科技廳驗收,并填補了浙江省航天蔬菜育種的空白。
抗病蟲害強、產量高
在太空呆過的長豇豆優勢明顯
大家都吃過長豇豆吧?在臺州也稱之為“蛇豆”,它是夏季餐桌的常見菜之一。雖然在餐桌上常見到它,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習性——在田里,它可是招蟲子的“主”。據臨海市科技專家介紹,每年農民都要對其噴射很多農藥來除蟲。
“不過,經過‘太空旅行’的長豇豆就不同了。”在新愿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從太空回來的長豇豆。農技師王慧蕾介紹,相比普通的,這種長豇豆的品質要更優良,比如抗誘性特別強,在病蟲季,“太空豇豆”不容易招惹蟲子,“使用的農藥至少減少一半多”。
另外,記者了解到,“太空豇豆”在產量上也非常有優勢,至少比普通的多10%產量。工作人員表示,育成的長豇豆優質新品種“航105”已經受到省里專家的肯定。
進入過太空的種子
并非個個都“成才”
那么,是不是所有被選入太空的種子都能健康成長呢?王慧蕾糾正了我們的這個想法,她舉了個例子:“我們也選了高橙的種子進入太空,但拿回來后發現,長出來的橙子水分不充足,整體效果不理想。”
“種子在太空接受輻射,結果有好也有壞。我們把穩定的保留下來,針對某些指標進行篩選。”王慧蕾說,通常,太空種子必須經過六至七代的篩選才能確定是否培育成功。被淘汰的種子要不就是沒有體現出優勢,要不就是優勢不太明顯,“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從太空回來的種子變異出了預期之外的效果,而這是否能成為一個新產品還需進一步研究。”王慧蕾說。
據了解,在2008年1月,他們選取了柑橘、楊梅、絲瓜、南瓜等14個品種的種子,通過北京鵬宇環球航天科技研究院,利用專門的衛星將這些種子送上了太空。
經過半年的“太空旅行”,種子被送回地面。雖然從表面上看,這些種子的變化不大,但在內部結構上,卻發生了大變化。目前,長豇豆表現出來的優種效果最為明顯;其它的,有些已經失敗,有些在進一步實驗探索中。
“太空蔬菜”對人體無害
大范圍推廣還需兩至三年
雖然同是蔬菜,但畢竟是去過太空的,有些長出來的“個子”還會大很多。那么,這些“太空蔬菜”可以放心食用嗎?
“當然可以放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王慧蕾說,這項技術叫空間誘變,也稱之為航天育種,也就是將農作物種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培育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與傳統方法相比,它具有部分品種變異頻率高、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增多和育種周期短等優點。
臨海市科技局專家告訴記者,空間誘變是通過物理變化的,不等于輻射。
同時,記者也從新愿景公司了解到,目前“太空蔬菜”種子還在小試階段,大面積推廣的話還需要兩至三年。
記者也在網上搜羅了一下,近幾十年來,隨著航天技術的日益成熟,空間生命科學,尤其是空間植物科學的研究有了長足發展。據統計,僅1975年至1988年間,全世界用來進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衛星就有109顆,搭載植物材料的有33次,占總數的30.3%。
來源:中國臺州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