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擔保公司”最近歇業
民間借貸在很長的時間里,是作為親友間的互助而存在的。近年來,眾多的“擔保公司”以中介的形式出現在了民間借貸領域,低息吸入資金高息發放貸款以獲得“利差”,從而使大量的民間借貸成為了一種投資理財方式。
溫州擔保行業一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溫州融資性擔保機構即“經過官方認證”的只有46家,但溫州各種打著擔保公司字樣的公司,最多的時候有數千家之多,這些“擔保公司”,大多數就是以民間借貸的方式賺取利差,吸收的存款月利率在1.5分-2.5分之間,放出去的利率則高達5分甚至更高。
不過據一位開了1年多“擔保公司”的業內人士支先生分析,這兩個月里擔保公司的數量減少了不少,至少有20%以上的擔保公司在這幾個月消失了。他自己的公司,就在6月份注銷了。
據其分析,擔保公司減少的原因,一是本身的“融資”變得越來越難。支先生的擔保公司資金來源由三部分構成:合伙人自己出資;向社會融資;從銀行獲得資金。近幾個月來,從銀行獲得資金幾乎已無可能,向社會融資的成本則越來越大,以前基本上是1分-2分,現在一些人要求3分,成本幾乎翻了一番。二是風險在加大。5月份開始,支先生就經常聽到同行說某個擔保公司發放出去的“貸款”拿不回來,造成了投資人的嚴重虧損。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一些擔保公司“見好就收”,有的擔保公司無奈歇業。
“隨著風險的釋放,下半年擔保公司關門的現象會越來越多。”一擔保行業的負責人認為,建立在“高息”基礎上的擔保公司,可持續性并不強。
溫州人依然偏愛地產投資
民間借貸的風險已經逐漸釋放,一些人已經抽身而出。抽出來的資金,會投向哪里?中信銀行溫州分行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認為,溫州投資者其實最愛的還是地產投資,但是由于“限購令”的限制,投資地產的方式會發生改變。比如從直接買房子,變成借助金融產品進入地產領域,如地產信托,地產類的股權投資,都比較受投資者的歡迎。人民銀行的調查結果里,最合算的投資方式排名第二的是“理財產品”,在CPI高企的情況下,低收益的理財產品未必劃算,而地產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較高,會受到一些資金的眷顧。
記者從我市不少銀行了解到,銀行經常會向一些高端客戶推介金融類的地產項目,這些項目的年化收益率約在10%。“每次都賣得不錯。”一銀行人士說,比起那些掛鉤資本市場的理財產品,與地產掛鉤的理財產品更容易被溫州投資者接受。
在人民銀行的調查結果出來之后,關于“地產類投資排名從第一滑落”這個現象,外地媒體解讀認為,這是溫州地產開始“入秋”的結果。對于這個分析,在地產投資項目已有多年歷史的一位溫州投資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并不客觀。對他來說,目前之所以不去投資地產,不是覺得這個投資已經“沒有名堂”,而是政策的限制,他沒辦法再直接去買房子了。“政策如果放開,我還會繼續去買房子,我始終認為,地產是最好的投資方式。”當然,這位投資者也承認,在經歷了幾輪的調控之后,地產投資也會理性起來,之前是投機的心態,今后會以投資的心態去面對。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