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發展瓶頸制約,為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8月15日至21日,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率領浙江省政府代表團先后赴吉林、內蒙古、山西三省區,進行了為期7天的學習考察。圍繞“糧食、能源、產業”這三個關鍵詞,考察期間,代表團深入企業、園區、農村,與三省區分別舉行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交流會或簽署了有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入研究了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有關問題。
糧食:產銷對接 優勢互補
浙江是全國第二大缺糧省,糧食自給率不到40%,吉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超過250億公斤,糧食商品率和調出率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兩省在糧食產銷方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進一步加強雙方的合作交流,基礎良好,前景廣闊。
15日下午,代表團一到吉林,就首先在長春召開了浙江在東北的種糧大戶、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座談會,隨后舉辦了浙吉兩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交流會。雙方商定,在鞏固已有合作成果,推進全方位、多領域合作的基礎上,尤其要加快推進兩地在新形勢下的糧食產銷、民營經濟領域的戰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吉林積極向浙江提供可靠的糧源,保證每年調入浙江的糧食在現有基礎上穩步增長,使浙江糧食市場有穩定的糧源保障。雙方鼓勵支持糧食流通龍頭企業向生產領域延伸,加快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糧食產業鏈發展。吉林支持浙江糧食企業參與吉林國有糧食企業的資產重組,投資、參股吉林骨干糧食企業。兩地政府將進一步完善溝通協調機制,為浙江糧食收儲和加工企業到吉林收購糧食、投資興業,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好的服務。
能源:四位一體 創新合作
浙江是能源資源小省、消費大省。而吉蒙晉等省區資源豐富,生產要素成本低,市場空間大,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愿望十分迫切。與吉蒙晉等糧食主產區或資源富集省份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既能較好地解決浙江糧食安全、一次能源緊張、環境承載壓力過重、發展空間制約等問題,為浙江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加堅實基礎,也可以促進三省區糧食、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產業在承接轉移中優化升級,實現區域合作的互利共贏。
為此,浙江將與內蒙古建立能源資源富集地和能源資源重要消費市場緊密結合的煤礦、電廠、輸電通道、能源市場“四位一體”的能源合作新模式,共同支持浙江能源集團等浙企參與內蒙古煤礦投資開發,合作共建輸浙商品煤基地;共同開展煤氣化、煤化工等煤炭深度加工以及天然氣、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合作,合力推進兩省區能源產業和市場發展,爭取“十二五”時期實現內蒙古送電浙江1000萬千瓦的目標。山西繼續向浙江提供煤炭、電力等能源支持,雙方加強在煤炭深度轉化、新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在“十二五”末和“十三五”初期實現山西送電浙江1000萬千瓦的目標。
產業:互動融合 共謀發展
吉蒙晉等省區提出,要充分發揮浙江的產業貿易優勢和當地的能源資源優勢,促進雙方由單純的糧食、能源供需關系提升到多領域的產業互動關系,開創區域互動融合式發展的新范式。而浙江也正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舉,雙方一拍即合。
根據簽署的一系列合作協議,浙江企業將內蒙古作為產業轉移重點地區之一,參與內蒙古傳統產業的提升和改造,為浙企落地提供便利條件。雙方適時選擇在蒙建設浙江產業園區,特別是發揮滿洲里的地緣區位優勢,積極探索建立浙江對俄產業貿易園。支持浙江在蒙建設畜產品生產基地,開通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供浙的“綠色通道”。內蒙古發揮邊貿口岸優勢,為浙江企業拓展俄羅斯及東歐、中亞市場提供邊檢、海關、結算等方面的便利條件。浙江發揮外貿出口等優勢,在出口產品深加工技術等方面為內蒙古提供服務。浙江與山西重點在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紡織服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方面加強合作,進一步促進和擴大農林牧漁業領域的合作和開發,建立兩省特色農副漁產品產銷綠色通道。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旅游合作,積極推動在太原經濟圈設立浙江產業園區和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共同建設產業集聚區和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來源:浙江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