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地帶,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大平原腹地,居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2′。

長沈高速公路 |
南北距離217 .5公里,東西長227公里,幅員18881平方公里。西北與白城市毗鄰,西南與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市區地處松花江的三級支流--伊通河畔。
199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長春市對市轄的行政區劃做了重大調整,撤銷郊區,設綠園區,撤銷雙陽縣,設雙陽區,二道河子區更名二道區,同時對市轄的行政區劃也做了相應調整。市區面積由原1116平方公里,擴至357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由原136平方公里,拓為137.35平方公里。
長春市的氣侯介于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侯類型。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于長白山地的阻檔, 消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各季風的勢力影響很大,故氣侯部的特點是冬季嚴寒漫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年平均氣溫4.8℃,最高39.5℃,最低零下39.8℃。年平均日照為2,866小時左右,無霜期為140?50天左右,平均降雨為567.0毫米。夏季氣候涼爽,綠樹成蔭,素有"塞北春城"之稱。冬季白雪皚皚,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
截至1996年底,長春市共有1,774,578戶,6,767,781人。其中,男性人口3,448,350人。占人口總數的51%;女性人口3,319,431人,占人口總數的49%。市區(南關區、寬城區、朝陽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人口2,741,731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0 .5%;縣(市)(農安縣、九臺市、榆樹市、德惠市)人口為4,026,050人,占全市人口的59 .5%。全市總人口比上年增加94 869人,增長率為14‰,比上年上升為0 .7‰。長春市人口占吉林省總人口的26 .2%。

凈月美景 |
長春市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的東部邊緣,城區下部分布著深厚的白堊系泉頭組,為一套紅色較粗粒碎屑巖,均為不透水層或含水性極微層,地層深厚,巖層致密,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紀沉積相當普遍,洪積層上部為黃土狀物質,下部為紅色粘土或砂粒層。新構造運動以來,地體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溝谷發育,形成微波狀臺地平原。二級階地黃土狀亞粘土厚15?5米,抗壓強度20?5噸/平方米,是較佳的天然地基。一級階地(二道區)亞粘土層地基抗壓強度8?1噸/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處有一淤泥夾層,不適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礫層,抗壓強度25?5噸/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巖,對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礎置于基巖上最為有利。
長春市的地貌特點,是遠依山,近傍水,以平亢的臺地平原為主。主要地貌類型為:(1) 低山丘陵;(2) 臺地平原;(3) 沖積平原;(4) 火山錐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