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圍繞聯想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引發了不少關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討論。但什么是企業國際化?似乎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簡單說,國際化就是把產品賣到國外市場;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是指資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資源,生產出成本最低、質量最高的產品。“企業的國際化是一門藝術”。
光“走出去”不行,還要“走進去、走上去”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可分為四種模式:在海外辦廠的海爾模式;通過資本運作的聯想和TCL模式;靠低成本和低利潤將產品賣到海外的華為模式;借助海外品牌,進行委托加工的貼牌模式。雖然形式各異,這些模式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謂成本優勢。
海爾是中國最早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企業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海外投巨資建廠。其擴張戰略被總結為“先難后易”,即從最難進入的市場進入,逐步培育國際品牌,然后輻射欠發達市場。以冰箱為例,海爾選定的第一個海外市場,就是有“冰箱鼻祖”之稱的德國。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先要走出國門,到國際舞臺上與跨國企業競爭;然后擠進主流市場,到主流渠道銷售主流產品;最后做成當地的主流品牌。目前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小冰箱,35%是海爾的產品,其份額占到第一位。但問題是,小冰箱并不是美國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大冰箱才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海爾現在只完成了國際化的第一步,僅僅是“走出去”了,離“走進去、走上去”、建立國際品牌,還有較遠的距離。
聯想的“全球規模”購并被業界稱為在國際化進程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此前,聯想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在27%左右,并且開始下滑。理論上講,當一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3后,就會遇到發展瓶頸,再擴張的難度很大。國際化就是聯想試圖跨越這一發展瓶頸的戰略性舉措,合并后的聯想,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8%,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理論上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價廉物美不再是中國商品的優勢,而是中國企業的悲哀
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憂慮的是,許多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依靠的所謂成本優勢和國內市場地位,并非出自技術革新。據統計,中國每1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顯示,如果中國企業都按照國際標準實施環保措施,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喪失殆盡。“價廉物美不再是中國商品的優勢,而是中國企業的悲哀。”
以當前相當普遍的貼牌生產為例,中國企業利用別人的品牌或其它技術類知識產權進行生產,但是走到哪兒別人的收費就跟到哪兒。我們的脖子上好像被拴了繩子,時時刻刻被牽住,利潤永遠稀薄得只夠勉強維持生計。我們只能做加工廠,給人家打工,掙加工費,然后看著自己生產的產品貼上人家的牌子再返銷到中國市場,豐厚的利潤被別人賺取。
2004年,歐美企業對中國DVD影碟機廠家征收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費,每臺12到18美元,使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中國影碟機行業開始全線萎縮,這被稱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缺乏核心技術的切膚之痛”。
在這一點上,韓國企業也走過彎路,但他們最終意識到,只做低成本的搬運工,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三星的成功就是例子。三星的國際化改革從產品的設計著手,不惜重金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開辦設計所,招募大量設計人才,打造強大研發隊伍,最終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上了臺階。
當前,中國企業正面臨韓國同行曾經歷的選擇。用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副會長李潤雨的話說,就是“我們正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只生產硬件,還是轉而注重設計、品牌、服務、營銷等無形的軟實力?”
當前我們最缺少的是核心技術和國際化品牌
在國際化道路上,中國企業必須質變。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說,國際化的企業不應該只是把產品賣到全球市場,實現營銷網絡國際化,更重要的是有國際化企業的形象,在股權結構、融資渠道、戰略伙伴深層次合作等方面實現國際化。當前我們所缺少的、也最重要的,是核心技術和國際化品牌。否則,中國企業新一輪并購的實質,依然是跨國公司為尋求其“全球資源配置最優化”而進行的“生產能力轉移”,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我們討論的國際化企業,實際上是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企業最終的競爭力取決于三個因素:成本優勢、產品優勢、品牌優勢。所謂品牌優勢就是說消費者愿意為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支付比其競爭對手生產的質量、性能相同的產品更高的價格。一般來說,成本優勢的取得所需時間最短;產品優勢的取得需要較長時間;品牌優勢的積累需要的時間最長,也最困難。
打造品牌就意味著放棄短期利益,長期不懈地滿足客戶需求,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最終贏得客戶信賴。此外,培養世界知名品牌還需要在產品中加入文化內涵。當前,國內只有“青啤”等極少數品牌堪稱進入了全球知名品牌行列,其它所謂優秀的中國品牌,并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價值,因為它們缺乏許多世界知名品牌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
海信商標被西門子惡意搶注一事,是我國企業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的又一例證。“我們有世界級的產品,無世界級的品牌”。“有品無牌”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獲勝。
中國的國內市場實際上已經是國際化的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在與跨國公司的博弈中,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現實選擇。立足長遠,我們的國際化道路不能僅僅依靠所謂的低成本,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品牌。(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