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結使諾貝爾愛情自誤
縱觀諾貝爾的愛情經歷,他可謂是苦澀辛酸的。這表面上看是因為他時運不濟,但本質上也是因為諾貝爾有著很深的愛情自卑情結。他一向認為自己很丑陋,沒有吸引力,不敢大膽追求真正的愛情,總是在遷就女性的弱點。
諾貝爾第一位戀人的逝去令他動搖了對愛情的期盼,諾貝爾第二位戀人的離開令他開始形成對愛情的自卑情結,諾貝爾第三位戀人的不辭而別強化了他對愛情的自卑情結,諾貝爾第四位戀人的背叛令他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信念。
換言之,諾貝爾的愛情經歷不僅培養了他的愛情自卑情結,也使他屢屢落入自誤型愛情的泥潭。自誤型愛情的突出特點是愛得辛苦、愛得累贅,愛得沒有原則,愛得沒有自信。諾貝爾的四段愛情,除了第一段愛情是雙方的真情投入外,其他三段都是諾貝爾單相思或一廂情愿的多,最后都以他深受傷害收場。如果諾貝爾能走出愛情的自卑情結,以“我很丑,但我很溫柔”的積極心態追求愛情,他應該大有機會獲取成功的!
培養自卑情結是愛情對人性的莫大摧殘
諾貝爾的情場失意經歷告訴我們:愛情的單向投入只會使人陷入單相戀的泥潭。愛情的成功原則是雙向投入,愛情如果不能使戀愛雙方都真情投入,則其愛遲早會蛻化變質,成為自憐自艾的角斗場。換言之,如果愛的體驗長期或遠遠超過被愛的體驗,則愛情本身就是荒謬而無意義的了。
諾貝爾的情場失意經歷還告訴我們:長期的單相戀會使愛情變成怨情。愛情之長期求之不成,棄之不舍,恨之不得,撫之不可,必然會扭曲人的心態,使人看自己,看他人都充滿了消極的情緒體驗,如無奈、焦慮、怨恨、惱怒等,它們加起來就是怨情。由此,怨情是愛與恨的交織,是不甘與無奈的角斗,也是一廂情愿與自討苦吃的結合。愛情變成怨情,其實就是愛情的自卑情結!怨情一旦成為愛情的主導,則人活在空白等候中不知其苦,眼淚流干了不知其悲。
這便是愛情對人性的摧殘!
說到底,愛情應該滋潤人的心田,愉悅人的心情,并使人更加自尊自信。愛情如果使人長期生活在自卑的體驗中,當是愛情本身的莫大諷刺!
相關理論 愛情自卑情結是個人對自我愛情價值的負面評估
自卑情結最早由弗洛伊德的大弟子A.阿德勒提出,它泛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價值、能力和成就的負面評估傾向。患有自卑情結的人看自己總是從消極的層面入手,因而時常有自憐自艾,自嘆弗如的體驗。阿德勒進一步提出,人的成長動機來自于對自卑情結的克除。
自卑不同于自卑情結,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個人對自我某一方面的否定與信心不足,而后者則是對自我的全盤否定與信心不足。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嫌棄自我的某一方面(如嫌自己容貌不佳,身材不高,學習不夠好,工作不理想等),那是自卑;但一個人方方面面都嫌棄自我,甚至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出眾的方面也嫌棄,那就是自卑情結了。
愛情的自卑情結表現為個人對自我的愛情價值、能力和結果的負面評估。它使人對愛情的追求只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只講自己的付出而不企望對方的回報;它還使人對愛情忽略被愛的感覺的滿足,心甘情愿地接受愛情的不平等。于是乎,瘋狂地相愛了一場,到頭來是為了“只要你說一聲愛我”。一句話,自卑情結導致愛情觀的自貶,而愛情觀的自貶又導致對愛情的盲目追求和錯誤理解。(心理學博士
岳曉東)
(來源: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