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星撞地球的模擬圖。

美國衛星巡視著行星,觀測其行蹤與軌道。

99942 Apophis將在2029年無比靠近地球,科學家擔心它是否會改變軌道在2036年撞向地球。

2880年,寬度為1950 DA很有可能會撞向地球。圖為用激光拍攝到的這顆行星的圖像。


太空船飛抵行星,先確認是否能否降落。

宇航員太空行走,勘測行星。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美國知名科技雜志日前報道,2029年4月13日,一顆巨大的近地行星將靠近地球,很可能與多枚通訊衛星相撞,由于地球引力對它的軌道的影響和干擾,到了2036年,這顆小行星還有可能與地球相撞,一場地球保衛戰因而響起。我們的危機不僅僅限于這顆行星,對地球具有潛在性威脅的小行星達到了1萬多顆,直徑1000米以上的天體可能毀滅地球上大多數生命,直徑140米以上的行星也是大威脅,只要它們爆炸時離地球足夠近,就會產生一億噸炸藥的威力,足以將美國一個州完全摧毀。因此,科學界想出各種方法,如何一步步觀測鎖定、繼而“推走”成千上萬顆撞向地球的行星,從而避免可能會讓人類遭遇6500萬年前恐龍遭遇過的“滅世”狀況。
天外殺手
在浩瀚的星際有著大概100~200萬顆近地行星(軌道可能會經過地球3000萬英里范圍內的行星),其中,大約有4535顆近地行星已經由科學家探測并追蹤其軌跡,沒有一顆正處于撞擊地球的軌道,但還有100多萬顆未知數,很可能它們就是地球的殺手。
6500萬年以前,那場行星與地球的大碰撞被視作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此后全球的氣候發生了重大變化。1908年,一場小型的沖撞被公認為摧毀386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亞森林的重要原因。1994年發生的彗星撞木星事件,更使得科學界對于行星可能撞擊地球更加提高警覺。
理論上,直徑1000米以上的天體可能毀滅地球上大多數生命。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和彗星也是“危險分子”,俱在“殺手小行星”之列,即便是這些小行星不會撞擊地球,它們的存在對于人類而言也是一個威脅,因為如果它們爆炸時距離地球足夠近(通常由巖石和大氣升溫引起),爆炸沖擊波造成的毀滅性影響同樣威力巨大。單是這種爆炸,就會產生一億噸炸藥的威力,足以將美國一個州完全摧毀。
巡天守衛
對于近地行星的探測,目前只有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幾個光學望遠鏡在測定,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提出小行星追蹤計劃的國家。其中,美國在夏威夷設置的望遠鏡,每4到10天可以“巡天”一次,找出有變化的天體與現象,搜尋太空中可能撞向地球的行星,從而及早部署對策。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98年開始展開“太空守衛”調查,希望在10年內鎖定90%直徑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約有1100多顆),并預測其軌道,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其中的75%。“太空守衛”的下一步是要在2020年前將90%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和彗星找出來,數量可能達到1.2萬顆。
危機靠近
2029年
在NASA近地行星研究中心有一個近地行星“黑名單”,列舉了140顆高度危險的行星。其中,小行星99942 Apophis是目前已知的行星中對人類威脅最大的。2004年,科學家發現了99942 Apophis,當時,初步觀測結果顯示,直徑約300米的99942 Apophis有可能會于2029年撞擊地球。不過,在經過更多的調查研究之后,科學家表示,它不會直接撞擊地球,而將在2029年4月13日左右和地球擦肩而過,但很可能與多枚通訊衛星相撞。
2036年
科學家還擔心,99942 Apophis從如此近的距離飛越地球,地球的強大引力必將對它的未來軌道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干擾。軌道的改變可能會使小行星在2036年左右發生與地球相撞的可能。
2880年
2880年3月16日,即873年后,一顆寬度為1公里的行星將撞上地球。這顆行星直接撞擊地球的幾率是300∶1,同時,它將比任何其它類似大小的行星更加接近地球。
妙招對策
1 登陸檢測
通過火箭或太空船運送宇航員到行星上,采集更多關于小行星的資料,從而確定萬一行星撞地球時的策略。太空船飛抵行星后,先用傳感器掃描行星的組成,確認是否適合降落,然后拋出“錨”,抓穩行星表面,宇航員就能下來勘測。如果是無人飛船,就排出籃球大小的登陸探測器完成檢測任務。
2 飛船撞擊
歐洲太空總署計劃在2010年至2015年送“堂吉訶德”號與“桑丘號”宇宙飛船升空撞向小行星。“堂吉訶德號”將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向小行星。“桑丘號”與地面太空望遠鏡一起監測被撞小行星,跟蹤觀察由撞擊所產生的行星碎片的軌跡,分析整個攻擊計劃是否能夠改變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
3 拖離軌道
利用“引力拖機”將小行星拖走。首先發射一種飛船到太空,在目標小行星上空盤旋。由于飛船和小行星之間存在引力,飛船會像磁鐵一樣逐漸將小行星拉離原有軌道。飛船的推進器將拐向小行星相反方向,避免氣流沖擊到小行星表面減少引力。缺點就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個重20噸的“引力拖機”大約能在1年內將直徑200米的目標小行星安全拖離原軌道。
4 “太陽鏡”
“太陽能收集儀”就等同于一面“太陽鏡”,將太陽光重調至光束,直接射向小行星,令其表面慢慢升溫并產生推力,但此方法需用上10年時間才奏效。
5 核武撞擊
NASA科學家最近提出嶄新提案,以一艘裝有核彈頭攔截器的宇宙飛船撞小行星,令小行星偏離軌道,阻止與地球相撞。新提議指明核彈頭攔截器只是最后一著,在固體小行星快要撞擊地球時才使用。如同科幻電影中利用核武直接撞擊小行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小行星受到劇烈撞擊后產生的無數巨大碎片反而會成為襲擊地球的武器。在長時間范圍下,使用直接裝入行星的“活動型”攔截器更為合適,“活動型”攔截器的原理跟核彈攔截器類似,只是將核彈頭換成常規的“子彈”,但常規炸藥爆炸產生的沖擊力較小,要撞開小行星就要耗費更長的時間。
第一步
從地球低軌道發射運載火箭“阿瑞斯5號”(NASA新一代重型貨物運載火箭,2020年投入服務)。
第二步
裝置接近小行星,裝置上的激光雷達在5000公里的距離內瞄準小行星,每小時一次共發射6支導彈似的攔截器(每支裝有百萬噸級的B83核彈頭),攔截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前進。
第三步
在距離行星直徑三分之一的距離時,彈頭逐個爆炸,通過核爆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將小行星從軌道推開至與地球有足夠距離。
(來源:大洋網-信息時報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