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大利亞動物園中的雌性大熊貓旺旺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國際在線消息,據美聯社12月14日報道,北京基因研究所深圳分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大熊貓完整基因圖譜表明,“味覺基因的突變”是大熊貓只能以竹類植物為食的主要原因。這項發現可能對大熊貓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大熊貓早在300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但大熊貓的基因進化速度比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的慢了許多。在基因序列中,基因T1R1可以影響動物對肉類和高蛋白物質等的感知。而大熊貓的T1R1基因“失活”,無法感覺到肉的鮮味,最終使大熊貓只能以竹子等植物為食。
另外,通過對北京奧林匹克吉祥物“晶晶”基因完整圖譜的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晶晶體內不同組織細胞中的DNA各不相同,這也就進一步證明了大熊貓在地球上數量銳減并不是由近親繁殖造成的。同時晶晶的完整基因圖譜進一步證實了科學家在近兩年中的一些推論,即熊貓的基因組成和狗類的基因組成類似;大熊貓屬于熊科亞屬類動物。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員張黎明表示:“大熊貓基因圖譜的完成對大熊貓研究領域來說是個重大突破,我們可以從基因圖譜中發現很多新信息。進一步研究大熊貓基因圖譜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大熊貓繁殖新科技并有效地幫助大熊貓抵抗疾病。”
大熊貓面臨的三大威脅就是棲息地逐漸縮小、偷獵以及低繁殖率。野生雌性大熊貓在正常狀態下每2-3年才會生出一個幼崽,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生育率更低。目前,世界上大約只有1600只大熊貓,其中絕大部分都生活在中國四川省內。另外,在中國大熊貓繁殖基地中生活著120只大熊貓,在中國境外的大熊貓大約只有20只。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