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勞倫斯·斯特恩,《穿越法國和意大利的傷感之旅》(1768)
斯特恩創作這本自傳體小說時,“歐洲大旅行”正成為時尚。富有的英國青年貴族前往巴黎、威尼斯、羅馬、那不勒斯等文化名城接受“再教育”,跟隨導游或家庭教師追尋古跡和文藝復興的遺產。和一般的游學旅行指南有別,敘述者故意避開了競技場或大教堂一類去處,而是選擇去結交非同尋常的人,尋找“自然而真實”的經歷。浪漫時代,人們把旅行視為自我發現的過程;即便是今天,“真正的旅行者”仍以體驗生動的、獨特的經歷為自豪,而不是像大多數游客那樣,只是簡單地離開居所,走馬觀花般拍照。
4.馬克·吐溫,《傻子出國記》(1869)
鍍金時代(馬克·吐溫倡導的概念)的作家們寫了不少游記,但罕有精品。《傻子出國記》于此時面世,讓同類作品失色。作為駐歐洲特約記者,吐溫為《加利福尼亞報》寫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專欄,后來,他把這些專欄文章整理結集,是為本書。
該書自貶式的幽默引起了廣泛共鳴,作者對美國同胞的幼稚進行了諷刺,“紳士型的讀者永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完美,除非出國。”“在巴黎,當我們用法語跟他們說話時,對方只是睜眼瞪著!我們從來沒能讓這些傻瓜聽懂他們自己的語言。”直至今日,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游記之一,《傻子出國記》仍被很多追求閱讀快感的愛好者們捧讀。
5.諾曼·道格拉斯,《危險誘惑之地》(1911)
意大利的卡普里島,在古羅馬時代就因民風放浪而盛名遠揚,到19世紀中葉,很多畫家、作家從寒冷的北方慕名而來。有人甚至說,卡普里是繼巴黎之后的又一個時尚之都。到20世紀,當地的名聲由于《危險誘惑之地》傳得更遠,作者道格拉斯描述了逍遙自在的意大利南部生活,“那里盛行異教信仰、裸體和歡笑”,卡普里島被他稱為“忘憂藥”。
《危險誘惑之地》的書名源于《奧德賽》——在奧德修斯的歷險中,妖嬈的女妖引誘水手們,用具有魔力的聲音導致船毀人亡。就算知道這樣的典故,向往陽光的英國讀者,因心目中的地中海風景和道格拉斯的幽默詞句而迷醉書中的,亦不在少數。
本書令卡普里島在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步入黃金時代,迎來了很多背井離鄉的投機客。它也令更多人視地中海沿岸為自由奔放之地,一波接一波地涌向亞平寧半島。
6.芙瑞雅·斯塔克,《刺客山谷》(1934)
光榮的維多利亞時代催生了數量可觀的女作家,斯塔克正是其中之一。《刺客山谷》描述了主人公穿越中東期間的奇聞軼事,重點之一是她造訪阿拉姆特七大領主要塞遺址的經過,該遺址位于伊朗的厄爾布爾士山脈。
這次旅行也令斯塔克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的第一名女性成員。在《巴格達速描》一章中,她寫道:“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孤獨地醒來,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感覺之一。……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如果你足夠聰明又懂得旅行的藝術,就會讓自己沿著不可知的溪流前進,接受上帝在精神層面賜予之物。”
7.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1957)
這本“稍有潤色”的自傳體小說,描述的是一群年輕人靠搭便車或乞討的方式穿越美國。雖然出版社要求作者改變主角們的真名——凱魯亞克變成了帕爾苔絲,書中的片段幾乎照搬自真實情況,由此成為游記寫作的典范。
這部抒情詩般的作品令凱魯亞克耗費了巨大的精力,正式出版前,他用一個帆布背包背著手稿,去哪里都不離身,因此被譽為冷戰年代“反叛的時代偶像”,舉手投足仿佛都流露出對惟命是從者的蔑視。時隔半個多世紀,主人公乘農用拖拉機飛馳過內布拉斯加的田野或洛基山脈的場景,仍然極富感染力。
8.托尼·威勒和莫林·威勒,《便宜玩轉亞洲》(1973)
本書是自出版史上的里程碑。兩位年輕人決定就自己的經歷寫一本實用旅行指南,以飯桌當辦公桌,打印出了從德黑蘭到雅加達這一路上最討人喜歡的廉價旅館和飯店的清單,釘成90頁的小冊子,每本賣1.8美元。他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在第三世界,人們對旅費總是斤斤計較。一周之內,這本單薄的小冊子就賣了1500份。后來,兩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孤獨星球”這個龐大的旅行讀物帝國,出版關于全球各個國家的旅行書。他們的努力在很多國家引起了積極的連鎖反應,包括給眾多小旅館老板帶來了生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