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有時候,有些東西盡管制作很粗糙、包裝難以恭維、市場營銷無從談起、功能極其單調,技術上更是落后得要命,但大多數消費者看到它的第一反應卻是:我要兩個。可見,人們對自身和技術的關系仍不太有把握。
十年前,美國音樂人克里斯蒂安·費倫(Christiaan Virant)與他的中國合作者張薦通過表演輕柔緩慢的環境音樂在北京維持著生計,他們組成的樂隊名為FM3。作為中國電腦音樂的先行者,他們主要通過在藝術館中做聲響裝置來賺錢,做這類裝置需要在室內布置各種音響設備。正當費倫思忖著如何為此找到一個更加簡單、經濟的方法時,他偶然在中國西南的一個佛教寺廟里發現了放在佛壇上的一個塑料小盒子,從這個盒子里傳出了清幽紓緩、無止無休的旋律。這個東西引起了費倫的興趣,他在寺廟禮品商店里發現了兩個這樣的盒子,全部買了下來。簡易音響裝置的創意由此誕生。
從構想到現實的過程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唱佛機在亞洲各地都能見到,但費倫發現其生產批量都在20萬個以上。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說服中國福建晉江的一個鄉鎮企業為他生產300個。他后來回憶說,開始他們以為這300個唱佛機一輩子也賣不完。結果,只用了幾周的時間就全部賣掉了。
費倫最早覺得唱佛機可能會大受歡迎是在他在飯桌上把一個唱佛機原型拿給環境音樂作曲家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看的時候。伊諾當時正在中國研究地方音樂。這個東西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塑料外殼的邊緣參差不齊,聲音很小,甚至能聽到嘶嘶聲,只能播放9段環境音樂,每段音樂不超過40秒。但伊諾卻喜歡上它,一下子買了8個。
生意接踵而來。廣受大眾歡迎的流行趨勢跟蹤網站Boing Boing推薦了唱佛機后,費倫和張薦去柏林拜訪他們的德國唱片公司時看到堆到1米高的唱佛機正在等待裝運。去年他們賣掉了3萬個,每個售價23美元(www.fm3buddhamachine.com)。費倫說,生意簡直火爆得不得了。
對很多人來說,唱佛機只不過是個可愛的小玩意兒。FM3沒有時間為它專門設計外觀,所以其造形延用鄉鎮企業通常用的老掉牙的樣子:鮮艷的塑料外殼和小小的圓點點,這都深受新潮一族的喜愛。不過,這可不是全部。
對伊諾來說,唱佛機本身就是一種樂器。有這種想法的也不只他一個人。費倫說,他收到了成百上千首曲子,它們都是人們用唱佛機發出的聲音創作的。約80%的客戶購買了不只一個唱佛機,他們要么拿來送給朋友,要么把這些唱佛機放在房間各處,以制造出一堵輕柔的“音樂墻”。受此啟發,FM3也開始用唱佛機作為自己音樂會上的樂器了。那些不搞音樂的人喜歡讓寵物聽唱佛機,他們還用唱佛機來哄小孩入睡。
但是,唱佛機的傳奇還不至于此。扎根于中國的FM3根本沒想到唱佛機能夠對iPod構成小小的挑戰。比起iPod精雕細刻的外觀,有人更加喜歡唱佛機的廉價塑料外殼和參差不齊的接合,而iPod對音質和豐富選擇的重視也沒能敵過聲音不大、只有九段聲音素材的唱佛機。
費倫并未將唱佛機的成功歸功于自己。但我想,我們能從中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首先,我們通常為某一特定群體設計出產品,而結果這些東西卻會被用在其他方面。FM3設計唱佛機的初衷是為簡化設備安裝的過程。不過,最終唱佛機的用處并不在此。
這也表明,產品并不需要太過復雜。唱佛機的簡單也正是它的吸引力所在。唱佛機似乎在告訴人們,追求簡單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能根據自己的意志作出選擇。我們并不總是希望每一件事都有沒完沒了的菜單和選項,也并不總是希望有無窮無盡的選擇、讓復雜而繁復的聲音充滿我們的生活。在這個到處是“連線”的世界里,唱佛機獨樹一幟,對UBS接口、藍牙或無線保真不屑一顧。費倫說,“唱佛機只有簡單的開關,人們喜歡這一點。”
我不是想說我們應該把復雜的裝置都扔出去,也不是想說iPod不是好東西,更不是建議大家都來聆聽輕柔單調的環境音樂。我想說的是,唱佛機的成功意味著,在我們裝備齊全的數字生活中,粗糙原始的東西也還是有市場空間的。正如費倫所說,“人類總有些奇怪的癖好。唱佛機符合人類的天性。”
(編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Loose Wire”的專欄作家,欄目內容涉及科技產品、電腦、軟件等相關領域。)
(來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