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國產海魚年產量缺口五成多
目前北京市場上的帶魚、黃魚以印度、印尼產居多,產地為“大連”、“舟山”的數量極少。據了解,受到遼寧、浙江海域魚類減產影響,目前我國海魚產量嚴重不足,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缺口。
黃魚基本絕跡,帶魚等也大量減少,吃東海野生魚越來越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一位研究員說,從新近進行的東海生物資源調查情況來看,與東海大黃魚并列“四大漁產”的帶魚、小黃魚命運不容樂觀,有計劃、有步驟地縮減海洋捕撈作業已刻不容緩。
東海“四大漁產”變化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野生海鮮供應的影響很大。北京水產市場絕大多數海鮮攤位供應的是進口墨魚,而南海帶魚或深海養殖大黃魚已難覓蹤跡。有批發商自稱能弄到東海野生大黃魚,500克報價是220元,比去年同期漲了近50%以上,達養殖大黃魚售價的6至8倍。
東海野生海水魚在宴席上相當吃香,但眼下京城的飯店、酒樓能采購到的一般都是養殖魚、進口魚和南海魚,這幾類魚與東海野生海水魚的口味和口感上相差懸殊。浙江每天有少量東海新鮮帶魚運抵北京,不過帶魚的身板越來越單薄,身價越來越高。專家表示,若不重視養護東海漁業資源,東海野生海水魚行情可能會出現持續大漲、普漲。
進口帶魚借機進攻中國市場
記者了解到,15年以前,西非國家的帶魚曾經進入過中國市場,但因為口感差、肉質松軟,被市場所淘汰。在帶魚緊缺的情況下,伊朗帶魚、西非帶魚和海灣其他國家比如阿曼的帶魚會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以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白。目前,全世界的帶魚都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隨著我國野生帶魚、黃魚產量逐漸減少,而人工養殖也無法滿足國內缺口,因此,國內漁業公司紛紛瞄準海外。某遠洋漁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與鮑魚等水產品相比,帶魚、黃魚進口原本并非主業,且利潤也不高。不過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增加,許多遠洋公司將帶魚、黃魚進口變輔為主,并有與蝦、蟹并駕齊驅之勢。”
行業揭秘
進口帶魚 漁業公司每噸能賺4000元
據了解,目前我國常年在亞非水域捕魚的大型船只超過200條,但國家農業部漁業局承認的船只僅為150條,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一的漁船為“黑戶”。據悉,遠洋漁船在印尼、印度、緬甸等海域捕獲帶魚、黃魚后,立即放于船上進行冰鮮保存。為減少投資,漁船上沒有加工設備,待船回到國內后,大批國內水產加工廠在口岸等候,之后進行交易。
“只要產品符合三檢,即動檢、衛檢、商品安全檢疫,即可過關。說白了,只要沒有傳染病就能被放進來。”葛經理說,這些遠洋捕獲的海魚經過加工后,就會打上國內加工地的標簽銷售。因此,目前市場上所謂國產帶魚有七成為“外籍”冒充“大連”、“舟山”品牌。
從國外捕撈帶魚、黃魚,每噸最多賺4000元。葛經理告訴記者,遠洋漁船將捕撈到的黃魚、帶魚賣給國內加工廠,除去人力消耗和燃油費,每噸最多能賺4000元。以單次捕撈30噸計算,利潤就達12萬元。“這還只是遠洋漁船的輔業。”
切割加工 一件帶魚國產率不到2成
漁業公司將捕撈的帶魚、黃魚銷往國內小型加工廠進行二次加工,對黃魚實行單條冷凍包裝,帶魚進行切割制成小包裝。
在浙江從事漁業生意的黃先生向記者透露,對于供應給水產批發市場的帶魚,通常是國產和進口的被碼放在一起,每15公斤裝為一件。“這30斤帶魚中能有5斤左右的國產貨就不錯了。而切割包裝的帶魚基本上都是‘冒牌貨’。”黃先生說,目前國產帶魚、黃魚數量少,因此加工進口魚至少比國產魚多賺30%。
化凍造假 凍帶魚變身冰鮮魚
據農業部漁業司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國產冷凍帶魚中還是以進口帶魚為主。條重200至300克印度帶魚,港口接貨價6600元/噸。此價位讓國產帶魚的所有漲價理由頓時全無。活鮮、冰鮮魚的銷售超過冷凍魚,躍升為水產品市場的主角。冰鮮魚主要為帶魚、養殖黃魚。
據了解,印度出口到我國的海產品主要是帶魚、黃魚等我國消費者喜食的大眾化產品,年出口到我國的數量也達到10萬噸以上。印度帶魚在南亞、東南亞國家中是最早進入我國市場的,印度帶魚中的“鉆石”、“皇帝”、“魚仔”等品牌帶魚的價格左右著整個海水魚的價格走勢,海水魚的價格又影響到淡水魚的價格。我國年生產帶魚的數量與進口帶魚的數量(含邊境貿易、遠洋自捕數量)大體持平,在100萬噸左右。由于資源的衰退,我國生產的帶魚大部分為中、小規格,大規格帶魚多數為進口。
黃魚天生本應該是貴族魚種,養殖黃魚由于肚子越來越大,脂肪越來越多,銷售價格直線下跌,銷售量也不及進口野生黃魚,如泰國黃魚、緬甸黃魚。養殖黃魚市場認可的價位在每500克8至10元,只能與加州鱸魚為伍。而冰鮮帶魚市場零售價格每500克10至15元,是凍帶魚的1倍。由于傳統性、習慣性消費使然,雖然價格較高又魚龍混雜,但冰鮮帶魚的市場認知度仍然是冰鮮魚中的第一品牌。印尼進口帶魚條重300克至500克,每500克批發價6元,化凍后每500克可批10元,可謂暴利。形成真假難分的局面。由于鮮帶魚的市場價差較大,吸引不少商家用印尼進口的帶魚化凍后充當鮮帶魚賣。
專家觀點
進口充國產 侵犯知情權
著名法律專家邱寶昌
就跟此前有商家打著“陽澄湖”的幌子,賣大閘蟹欺騙消費者一樣,以進口黃魚、帶魚冒充國產,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邱寶昌說,根據“消法”第8條1款規定,“消費者享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邱寶昌表示,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是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的立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邱寶昌表示,一些地方立法在此基礎上規定了一到五倍的賠償額。
此外,我國民間還具有懲罰性賠償的民事習俗,如一些市場上有“假一賠十”的規定,即交換的商品重量發現假冒,則可以要求銷售者以十倍賠償。
官方表態
加強市場監管 確保信息透明
市農業局、市工商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政府部門并未對水產國籍問題進行干預。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負責保證水產品沒有質量問題。目前市農業局正聯合本市其他部門,擴大水產品追溯制度,保證市民使用水產品信息知情權。對此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加強對水產品進行監管,在保證水產品質量的情況下,確保產品信息透明。
新聞鏈接
帶魚分不分
家養和野生
現如今一聽到“野生”二字,人們往往就會想到“綠色”食品。魚販們看準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銷售鮮魚時,往往打上“野生”二字,銷量就會倍增,帶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一位研究員表示,“其實帶魚沒有家養和野生之分”,由于帶魚是一種深海兇猛性魚類,而且有在海水上下層垂直洄游的生活習性,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尚未攻克帶魚的人工養殖關。
因此,有專家認為,如今市面上的帶魚存在產地的差異:一般魚條寬、大的多系進口帶魚;魚條窄、小的則多為國產帶魚,并沒有野生和家養之分。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帶魚是否有野生和家養之分,目前業界尚無定論。
大黃花魚
冒充小黃花魚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黃花魚,價格差十幾倍。這是為什么?“這是一些商家借助黃花魚的名氣進行促銷,而張冠李戴所造成的。”據他講,黃花魚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同屬于黃花魚一個家庭的魚類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就有大黃魚、小黃魚、鳘魚、黃姑魚、白姑魚、叫姑魚、梅童魚(也叫大頭寶)等,它們的外形基本相似,就是有些差異,經過不法商販的“喬裝打扮”(魚體外表染上類似黃花魚的黃色)后,也會讓普通消費者真假難辨。
真正黃花魚的學名為小黃魚,小黃魚與大黃魚是兩種不同的魚類。一般大黃魚、鳘魚的個體較大,尤其是進口大黃魚和鳘魚的重量都在0.5公斤以上,而黃姑魚、白姑魚等的體長一般都比小黃魚略小。盡管這些與黃花魚的外形相似,但其營養、味道、品質卻無法與小黃魚相比。一般真正的小黃魚價格在每公斤54元至56元,而大黃魚等價格在每公斤30元至40元左右。
溫馨提示
帶魚“白皮”可抗癌
帶魚又稱刀魚、裙帶魚、白帶魚,因其身體扁長形似帶子而得名,以山東舟山產的為最佳。帶魚肉肥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鮮食、腌制、冷凍均可,深受群眾歡迎。
帶魚的脂肪含量高于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的碳鏈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帶魚全身的鱗和銀白色油脂層中還含有一種抗癌成分——6硫代鳥嘌呤,對輔助治療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有益。經常食用帶魚,具有補益五臟的功效。帶魚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常吃帶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發健美的功效。
對于國產帶魚和進口帶魚,盡管外形和肉質差異較大,但其本身蛋白質等營養含量差別不大。
皮膚過敏者
謹慎吃帶魚
帶魚腥氣較重,不適合清蒸,以紅燒或糖醋為佳。患有疥瘡、濕疹等皮膚病或皮膚過敏者應慎食,且一次也不宜食之過多。
(來源:北京晨報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王猛)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