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撰文指出,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仍未動搖。盡管有伊拉克戰爭——以及其它所有對美國不利的因素——我們仍然處于“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美國最好能享受這一時刻。到2020年時這一切可能就將結束。
全球力量包含多個層面: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知識和制度。目前,美國仍可以宣稱在所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它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軍費開支比排名其后的14個國家的總和還高。它的流行文化——從電影到音樂到快餐——擁有無可匹敵的全球影響力。美國的大學是全世界最好的,美國企業則領導了信息技術革命。在冷戰勝利后,美國的政治及經濟理念(資本主義和民主)仍沒有成體系的替代品。多數全世界最重要的機構,要么總部位于美國[聯合國(U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要么受美國的支配[北約(NATO)]。
不過,美國在所有這些方面的支配地位都面臨挑戰。最明顯的挑戰來自經濟方面。目前,中國的崛起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高盛(Goldman
Sachs)最近調整了其預測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的時間。目前,高盛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以實際美元計),而非此前預測的2035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到2020年,其經濟規模將超過八國集團(G8)中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
印度也在迅速追趕。高盛估計,到2025年,印度經濟規模將超過八國集團中的六個國家,并將在2050年也超過美國。
單純的經濟規模將不可避免地轉化為政治力量。中國和印度參與八國集團峰會,但僅作為與發展中經濟體“范圍外”會議中的一部分,這已是一個時代性的錯誤。如果八國集團在達成有關氣候變化協議的問題上是嚴肅的,印度和中國應作為平等的合作方出現在會場上。同樣,適用于氣候變化問題的道理,也適用于其它所有問題,因為經濟力量正在東移。
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儲蓄國時,全球商人和銀行家將必須關注中國的監管機構,如同他們現在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或美聯儲(Fed)的擔心一樣。被排除出中國市場的威脅——現在已經相當可怕了——將使全世界的政客們跳起來。
任何其它國家追求獲得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影響力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伊拉克戰爭已經表明,所有那些令人目眩的武器,并非美國人所想象的那么有用。如果美國無力控制一個2700萬人口的第三世界國家,這是怎么回事呢?
伊拉克還損壞了美國在其它方面對世界的領導力。美國的聲望一落千丈——全球范圍的民意調查都反映出這一事實。選出一位新總統并關閉關塔那摩監獄,或許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局面。但是,美國自身的領導意愿也已遭受了打擊。認為民主、自由市場和美國軍隊可以掃清一切障礙的輕率想法,正轉向對世界采取一種更謹慎、更質疑的方式。
甚至連美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領先地位,也受到布什外交政策失誤的影響。2001年9·11襲擊之后,美國在安全問題上的強烈反應影響了美國大學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能力。而這一轉變發生在美國尤為艱難的時刻——中國和印度正開始認真進行研發方面的投資。
美國的領導能力已面臨嚴重侵蝕。但如果以為20年后中國經濟超越美國時,美國就會喪失其領先地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規模并不代表一切。即使當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時,美國老百姓也仍然比中國老百姓富裕得多。生活的富裕加上政治方面的自由,許多年后,“美國夢”可能仍將比中國的現實更富吸引力——保持文化和知識力量是美國領先能力的關鍵因素。
僅是慣性也將有利于美國人。在美國失去其經濟霸主地位之后,美國時代樹立的制度和思維模式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在全球許多最為重要的機構中,美國的領先地位根深蒂固。
(來源:FT中文網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