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結構性上漲,但物價不會普遍持續上漲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有所提高,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目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狀況看,并不存在商品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條件。盡管投資、消費比較活躍,出口增長很快,國內外需求比較旺盛,但供給方面特別是非農產業的增長潛力更大:從形成社會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看,我國勞動力、資金、技術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有利;從體制方面看,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能力正在不斷增強,這就決定了供給保障能力相當牢靠。近年來,重化工原材料由供給緊張轉變為產能過剩,煤電油運的緊張狀況基本消除,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也趨于回落。6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3.4%,漲幅分別較上年同期降低1個和3.2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上半年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6%,影響CPI上漲2.5個百分點;扣除食品漲價影響,CPI僅上漲0.7個百分點。這次食品漲價是在我國農業生產健康發展的情況下發生的,是工農和城鄉之間利益格局調整的正常表現。2004年—2006年,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三年豐收,今年夏糧產量又同比增長1.3%,糧食供給的基礎比較穩固。食品價格上漲,短期原因主要有:一是2006年世界糧食減產,加上美國等產糧大國將玉米大量用于加工生物質能源,世界糧食市場價格上漲;二是針對國內糧食市場供求變化,糧食部門庫存投放不夠及時;三是國內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較快增長;四是春節和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從長期看,農產品和食品價格上漲,還反映了經濟發展的一般特點。各國在經濟發展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價格都呈現逐步提高的態勢。這是市場對耕地日益稀缺和農業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的確認,是用價格拉動農產品供給的常態反應,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也是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必然途徑。在收入較快增長的背景下,這一變化對城鎮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對于部分住校困難學生和城鎮低收入家庭等受影響較大的群體,則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補貼,并適時適度提高補貼標準。目前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比較扎實穩定,在市場價格調節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給的增長潛力較大,未來食品價格不會繼續較快上漲。
總的看,當前我國消費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既要積極采取措施緩解肉、蛋等副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又要看到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控制在相當低的水平上。因為,按照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即扣除能源和食品價格以后的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今年1月—6月的這一指標僅為0.9%。
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必須長期不懈努力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這一矛盾日益凸顯。今年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業和全社會用電的增幅超過去年同期,太湖等一些水體污染事件甚至影響到社會安定。資源環境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制約因素。造成這種局面有著深刻的原因:一是不計資源環境代價的“三高一低”(高要素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技術含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遲緩。二是關鍵領域的改革不到位。政府職能還沒有實現根本轉變,績效考評體系、投資體制、財政體制和土地管理體制不完善,資源價格體系不能反映資源稀缺性、供求關系和環境污染代價,不利于引導各個方面的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三是客觀發展階段的制約。當前及今后十幾年,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工業特別是重化工原材料工業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改善住、行條件為特征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活躍,從而一方面提出了改善生活環境質量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和生活污染的排放也不斷增加,這些都加劇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針對這一矛盾,中央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部署了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的工作安排。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地把中央的部署落實到位,真抓實干,持之以恒,節能減排就一定會取得積極的成效。(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