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華爾街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獲譽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傳奇基金經理之一。他當年管理的巨額麥哲倫基金中,重倉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的股票,贏得豐厚回報。
潮起潮落,曾經是華爾街基金組合標準配置的“房利美”及其難兄難弟“房地美”如今成為基金經理和眾多普通投資者的噩夢。
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7日宣布由政府接管“兩房”后,《華盛頓郵報》記者埃里克·達什盤點政府機構介入“兩房”后出現的輸家和贏家。結論是:美國國內個別人或機構從中受益;許多人將承受損失。
贏家
出乎意料的是,被勒令離職的房利美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馬德和房地美首席執行官里查德·賽倫被達什列為贏家之首。
報道說,根據合同條款,馬德將拿到930萬美元離職金、退休金和其他補償。另外,自2004年就任房利美首席執行官以來,馬德已經到手1240萬美元薪酬和股票期權收入。
賽倫斬獲更多。今年7月一項合同補充條款規定,他至少能拿到1410萬美元“遣散費”。而自2003年入主房地美以來,賽倫歸入自己名下的報酬高達1710萬美元。
兩人并非毫發無損。他們原本還能從限售股紅利和股票期權中收獲數百萬美元,但隨著“兩房”股票價格嚴重縮水,這些潛在收入將化為烏有。
即便如此,在損失慘重的普通投資者和一些機構看來,與他們的“貢獻”相比,“兩房”掌門人的所得高得離譜。
“這令人憤怒,”負責一家大型養老金基金投資的理查德·費勞托告訴《華盛頓郵報》記者,“這簡直是在扇股東、納稅人和風險房貸持有者的耳光。”
當然,也有名副其實的贏家。最近幾個月一直賣空“兩房”股票的短線投機者發了一筆橫財。
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是短線獲利者的代表。這家基金的管理人威廉姆·阿克曼是華爾街最早意識到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風險迫近的個別獨具慧眼者之一。接觸過“潘興廣場資本”投資簡報的一名知情人透露,以賣空“兩房”股票方式,阿克曼管理的基金賺得盆滿缽滿。
政府接管“兩房”讓華爾街一些投資銀行松了一口氣。房利美和房地美一直向負責債券承銷的投行支付高額手續費。美國財政部救助計劃使“兩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投行今后仍可以承銷債券方式獲利,“油水”頗為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