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對危機的看法眾說紛紜,誰也很難看懂這場危機。作者根據美國政治經濟的實景,采用大量公開媒體報道,推測了在危機時期華爾街與美國政壇等重要人物由于所處的位置、角色與環境等的所思所為。在此基礎上,寫就《華爾街危機:一個并非不真實的故事》系列文章,目的是幫助大家理解美國正在發生的金融危機。當然,一家之言,難免有失偏頗與不確之處,部分場景和分析可能也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另外,系列文章參考了近期《中國日報》信蓮編輯的關于美國金融危機的若干分析與評論。例如,9月29日的《關于美國“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的預判》、10月2日的《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歐洲能做些什么?》、10月9日的《歐洲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措施及影響分析》以及10月9日《美國金融危機中對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的爭論》。在此,感謝這些文章的理論性啟示。
引 言 :美國怎么了
2008年10月2日,對美國普通家庭主婦瑪麗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她幸運地中了一億美元的大獎。欣喜之余,這筆巨款卻成了瑪麗甜蜜的負擔。“我該把錢存在哪?”,瑪麗發愁了。若一不小心存在Indy Mac銀行(已倒閉),這一億美元可能轉眼就變成十萬美元。另據彭博社報道,美國標志性企業——麥當勞的加盟店今年向美國銀行申請融資時也遭到拒絕。為什么在金融體系最發達的美國,卻連存款的安全性都難以保證?為什么連麥當勞這樣具有堅實現金流的企業也會遭遇借貸難題?美國到底怎么了?
一切還得從次貸危機說起。美國9.11之后,在政府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創造出了次級按揭貸款——向低信用評分,甚至被戲稱為“三無”(無穩定工作、無收入證明、無足夠資產)的購房人發放按揭貸款,并創造了與之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而且持有這類資產的主要是金融機構。很不幸的是,隨著2004年以來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刺穿了連年膨脹的房地產泡沫,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急升,次貸資產及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如MBS等價值大幅縮水,成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毒藥,導致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甚至倒閉。而此類金融機構為套取流動性大量低價甩賣此類問題資產,進一步加劇同類資產價值縮水,金融機構中毒不斷加深和蔓延。
危機以來,有多家重量級金融機構陷入破產和被收購的窘境: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及AIG(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被美國政府接管,高盛與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摩根大通收購華盛頓互惠銀行……市場對金融機構到底持有多少問題房貸表示極大擔憂,不知道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市場避險情緒明顯上升,都不愿意出借流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投資銀行是最容易受到沖擊的。因為投行的財務杠桿率高,對短期流動資金要求特別高,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但又不能像商業銀行一樣吸收存款和從美聯儲獲得貼現貸款,因此一旦出現虧損和需要流動性支持時,市場融資成本陡然提高,很容易導致投行因急速失血而亡。雷曼倒閉之前,代表其信用風險和借貸成本高低的CDS(信用違約互換)價格急劇攀升,市場對其破產擔心加劇,沒有人愿意借貸給它,也不愿再與其開展業務,逼迫這家擁有158年歷史的華爾街大鱷申請破產保護。
事態發展到此,就不是簡單的流動性緊缺問題,美聯儲任何的降息和擴大貼現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各種政策都不再發揮作用,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最好、最安全的投資策略就是大量持有現金。誰從央行拿到注入的資金都攥在手里不肯放。美國銀行家形象地說,過去銀行做的是資金轉動的生意;如今全改成資金倉儲生意了。這時候,危機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金融恐慌,并表現為信貸市場的凍結。而信貸市場作為連接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樞紐,一旦不能正常發揮造血和輸血功能,居民和企業難以正常融資,實體經濟就會無可避免地陷入衰退。據Dealogic統計,今年前九個月,美國企業貸款總量同比已下降40%,“我該到哪里去貸款?!”這樣的聲音現在不絕于耳。甚至部分大學投資的基金被凍結,開學后老師的工資就要發不出來了。一部分中小企業甚至開始依賴企業信用卡融通資金,以維持正常運營。因此,要拯救美國經濟,就必須保證信貸市場正常運作,而要保證信貸市場的正常運作,最關鍵的就是拯救市場信心。
但無論是美聯儲連續降息和注資,還是財政部應接不暇救助問題金融機構,都不能解決市場信心喪失的根本問題。在熟知華爾街游戲規則的美國財長保爾森和具有深厚金融理論造詣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看來,惟有抽薪止沸,盡快清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毒瘤,才能重建市場信心,信貸市場才能重新恢復正常運作。于是在華盛頓時間9月19日晚,保爾森緊急拉上伯南克夜闖國會山,匆忙向國會提交了一項只有三頁紙的救助計劃,請款金額高達7000億美元。
(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