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拉動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對外貿易,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歐美等大市場萎縮,亞洲新興市場也出現波動,國內經濟轉型致力于發展內需型經濟。我國外貿正面臨哪些困難,未來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概述我國外貿情況
根據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9個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將近2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1億美元,增長29%。但累計貿易順差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凈減少49.2億美元。前9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迅速,進口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雙邊貿易中,對美雙邊貿易增長趨緩,與印度雙邊貿易增長迅猛。
詳解我國外貿的困境與突圍
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保持了超過20%的增速,速度雖然有所減緩但沒有出現大幅滑落的情況。中國經濟基本面保持良好,但隨著危機的深化,易受國際市場影響的外貿領域仍面臨不少困難。
對外貿易正面臨哪些困難?
首先外貿企業出口壞賬增加。美國銀行業在危機中損失巨大,收縮了貸款規模導致國外企業流動性資金減少,現金鏈斷裂影響支付。加之原材料上升等因素,我國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損失嚴重,不少中小型出口企業面臨倒閉。
其次是外需下降。金融危機影響到實體經濟,全球市場需求大幅放緩。作為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美、歐、日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與此同時,在我國出口中表現搶眼的新興經濟體也遇到麻煩,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以及部分東南亞經濟體為控制高通脹已經頻繁加息,必然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的生產經營。
另外人民幣保持升值步伐,不少出口企業為了減少美元貶值的損失改用歐元結算。但金融危機擴散到歐洲市場,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4月的11.2元回落到10月的9.3元左右,出口企業再度受損。
未來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我國以往的經濟模式,即靠投資拉動增長、靠出口為工業提供出路難有更大的作為。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正在消失,目前的困難除了受金融危機影響,更是經濟結構轉型所不能避免的。
在勞動力與信貸成本、出口退稅政策方面,政府或將出臺更加積極的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可考慮擴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額度,同時保持外貿政策的穩定性,為外貿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企業自身必須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開拓拉美、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堅持多元化的市場戰略來分散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
專家評點
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我們一直都在積極呼吁國內要更積極的出臺一些財政貨幣、政策來刺激內需。那么歐洲的情況,包括新興市場的情況轉換,變換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對我們出口的影響,可能最壞的情況還沒有到。再就是如果出口放緩,工業生產一定會放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出口相關和工業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會放緩。
中研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這次危機爆發的過程中,美國公司貨款難以回收,結果就是很很多企業倒閉,拖欠你的貨款,中國這些中小企業出口本身就是本小利薄,一拖欠以后,他們就面臨很大的問題。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過去經濟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從2001年美國高科技泡沫破產以后,美國經濟在過去的七年中一直增長不錯,但是也沒有什么實體撐著,現在發現就是靠次貸和次按經過房地產進來,擴大了消費,支撐了美國的寅吃卯糧的這樣一個模式。
現在這個信號傳達出來的信息是美國寅吃卯糧的模式不可繼續了,如果不可繼續它會收縮,這個是推動崩塌案中收縮力度非常大的,因此這個傳達的信息是,我們剛剛開始,可能明年更加困難。
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是增加的,不僅僅是拉美,對東盟、非洲都是增加的,但是我們現在不知道發達市場的萎縮速度和新增速度是否是一個速度,如果是一個速度,是可以彌補的。但是我們至少發現有一條很重要,就是出口市場應該多元化,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這次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受影響資金大概是15000億美元,我們中國受到影響的大概是100億美元左右,不到百分之一。對中國的金融市場的直接的資金上的影響還是不大的,而且100億美元、200億美元對我們具有一萬八九千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來講應該是可以承受的一個數字,這是我們參與全球化付出的一些代價。整體上來講,我比較擔心的就是美國短期信貸的機制不能很快啟動,美國的消費者不再買電視了,不再買衣服了,可能對中國出口市場產生大的影響。
因為我們和美國的貿易順差那么大,應該說美國對我們的進口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美國的消費者沒有這樣的能力了,對我們的出口市場影響比較大。一方面,我覺得還是要繼續采取措施來鼓勵我們的一些企業在可能的情況下繼續出口,因為我們這幾年在市場多元化的戰略當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現在并不是在美國一棵樹上吊死,現在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歐洲越來越重要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亞洲新興市場更重要了。所以看出來我們過去實行的貿易市場多元化的戰略是完全必要的,今后還要繼續加大力度實施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戰略。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許小年:過去幾年中間我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海外市場對我們GDP的貢獻,從幾年前的5%上升到2007年的9%,是全球最高的。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過渡地依賴外匯需求,過渡地依賴投資盡快地轉到消費上去。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經濟網采用此文僅在于向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請注明“來源于:中國經濟網”,并請署上作者姓名。
(來源:中國經濟網 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