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從3月份起,全球經濟逐漸復蘇的聲音開始出現,以至逐漸有關“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將復蘇”的預期成為了世界的“共識”。目前熱炒全球經濟復蘇成為一種時髦,在樂觀論者看來,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
支持樂觀者的主要理由有四點,筆者對這些理由都持保留意見。最先支持人們喊出復蘇聲音的,是美國的一些銀行宣布第一季度盈利超過預期。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美國銀行的盈利許多是一次性的,不是日常業務帶來的盈利。而且即使是這點盈利,也是在美國金融會計委員會(FASB)專門為美國的大銀行粉飾業績而修改會計準則后帶來的,類似于公開“合法”做假賬。
其次,復蘇的現象最惹眼的,無非就是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和股票市場暴起了一輪大反彈,宛如一輪新的大牛市。這輪大反彈,是從3月份開始的,到6月達到高潮。這輪大反彈,并不是經濟的內生需求和增長所導致的,更多的是由于全球央行打破常規向金融系統注入超級的流動性而帶來的。因為央行史無前例的注入流動性,未來的通貨膨脹預期很強烈,導致資金保值需求強烈。在沒有更好投向的情況下,資金選擇了大宗商品,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一些經濟體為了解救經濟而使用了財政手段大搞投資,也是導致這輪大反彈的原因之一,但是這些財政措施,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沒有持續的后勁,所以對于經濟復蘇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三,所謂經濟復蘇的證據,許多是一些信心類的先行指標,如消費者信心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等等。這些指標并不是實體經濟的同步指標,受主觀和心理的影響很大。在全球從奧巴馬到各國政府、再到各色機構都在高喊復蘇口號的輿情下,這些信心指標被人為炒高是很自然的。但是炒高的信心指標是不可以依賴的。
第四,一些所謂經濟復蘇的證據被歪曲地解讀了。這些證據主要有房屋價格跌幅減緩、新增失業人數幅度減小等。其實,在大幅度下跌之后,經濟下滑之勢減緩只是危機暫時不再深入的證據,不是經濟復蘇的證據,因為經濟可能在底部長期徘徊,并不一定意味著非此即彼的立即復蘇。
相反,讓人對未來不敢過于樂觀的理由倒非常實在。世界經濟的表現可從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兩個方面來觀察:
先看美國。美國經濟這些年來的發展,無非就靠杠桿化的消費帶動起來的。最新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個人儲蓄率升至6.9%,達到1993年12月份以來最高水平。大危機過后,美國的儲蓄率節節上升,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在改變。因此,美國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用“寅吃卯糧”的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在經濟沒有出現新的增長方式,科技沒有大的突破,人們的收入沒有大的提高的情況下,即使未來經濟不再下沉,美國的經濟也不可能在若干年內恢復到2008年8月以前的那種情況。所以,目前的無視未來經濟困難的樂觀態度是沒有扎實依據的。
再從新興經濟體來看。新興經濟體主要靠大量的出口來拉動經濟發展。大危機之后,美國和發達國家減少進口,全球貿易萎縮嚴重,新興經濟體增長失去了一大動力源。在此情況下,部分新興經濟體靠擴大信貸、大搞基建投資來試圖拉動經濟。但是擴大信貸必然帶來未來的通貨膨脹。而大搞基建受制于財力不是無限的,而且邊際效益下降,因此也不是長久之計。新興經濟體內需不振,外需萎縮、投資受限,因此經濟想要恢復至2008年8月危機爆發前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目前部分新興經濟體股票市場、房屋市場的火爆,是經濟加劇失衡的體現,不是經濟復蘇的體現。對于未來經濟過于樂觀依據是不足的。
強調經濟的困難和復蘇的脆弱性,不是要否定經濟復蘇和增長,而是正視缺點,找到對策。希望全球能夠找到目前經濟復蘇的困局的原因所在,克服缺點,讓經濟早日復蘇和增長。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陳東海 編輯: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