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公司財務人員篡改會計記錄、將公司資產轉移至私人賬戶、員工與第三方勾結侵吞公司資產、企業信用卡被盜刷或收受的票據系偽造……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面臨著諸如此類風險的威脅,而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當前的商業欺詐行為在全球范圍內呈現上升趨勢且形式日益多樣化。
業內人士指出,在這種經濟環境下,企業必須建立起健全的企業防范和檢查舞弊機制,但僅靠內控并不能為公司提供有效的保護,適當的保險保障也可幫助企業轉移部分難以避免的舞弊欺詐風險。
19日,美亞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市場推出“商業犯罪防護保險”,針對公司內部舞弊及外部欺詐風險,最高可提供三千萬美元的保額。該產品的標準條款自動承保所有員工的欺詐行為,并在國內市場獨家提供防損顧問服務。在保險期內,美亞保險可以附加提供公司欺詐風險診斷服務,幫助公司評估或降低欺詐風險。
記者了解到,商業欺詐風險包括內外兩方面。內部風險主要包括員工將公司資產移轉至私人賬戶、偽造文書、侵吞公司資產等,這種內部欺詐行為通常持續數年,而且三分之一的欺詐案件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被發現的,尤其是涉及金額較小的損失在早期往往難以被察覺,但一旦發現,長期累積下來的直接財務損失往往超出想象。
與此同時,企業還面臨其無法掌控的外在風險和社會因素,如企業收受的現金或質押的票據、有價證券也可能被偽簽、變造或偽造,企業信用卡可能被盜刷或公司的貨品、設備等遭受盜竊搶劫。另外,比起傳統的詐騙手法,當前新形態的高科技手段讓欺詐行為更為隱秘,因此事前的預防處理可有效降低公司可能發生的損失。
普華永道第四次雙年度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顯示,由商業舞弊欺詐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金額有3%會超過8600萬人民幣。購買了保險的公司,從犯罪者手中收回超過60%的損失的幾率是37%,而未投保公司的這一概率只有18%。
盡管此前國內已有類似的“雇員忠誠險”,但這次美亞保險推出的責任范圍更為寬泛的“商業犯罪防護保險”在市場上仍屬于“新鮮”的險種。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推出該險種,最難做的就是風險評估,歷史數據的不夠充分考驗保險公司的定價能力,較高的保額也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據美亞保險金融險部負責人沈樂行介紹,該險種在核保時的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公司的行業類別、營業地區及網點數、員工人數、營業收入、損失記錄、內控內審制度,等等。
舉例來說,一家從事制造業、合并營業收入約3億元、總員工人數約5000人、營業網點數約10處(含海外)的公司,如果責任限額定為2000萬元的話,所需繳納的保險費大約是21萬元。
“該險種的意義更多在于督促投保公司加強內控制度、完善風險管理,由于商業欺詐行為多屬故意,保險過程中的潛在道德風險不容忽視,因此還需依靠相關司法制度的配套完善。”朱銘來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