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打算參加下個月藝術品春拍會的收藏家何先生,最終決定放棄。何先生告訴記者,就在前不久的一次拍賣會上,他連續多次舉牌競拍,都沒拍下一幅山水畫大師傅抱石的《高士深隱圖》。而究其原因是遭遇了行業的“托兒”:競拍價是20萬元,追到80萬元也沒能拍下,拍賣公司雇用的“托兒”頻頻舉牌,把價格推高了。
如此遭遇,何先生不僅親歷而且曾經被迫當過“托兒”,在他看來,拍賣會上的“天價”拍品不少都是他們與買家玩的“追逐游戲”,以致價格被逼高。
“托兒”作祟
“雇托自炒自買,其實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基本每個拍賣公司都養著一群‘托’,甚至有不少公司還共用幾個‘托兒’,這些‘托兒’或是委托第三方佯裝買家參與競拍,或是自己臨時‘制造’的幾個買家。”何先生表示。
何先生說,“托兒”的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為拍品“標低價”吸引人氣,保住賣方真正的成交底價。“為了吸引買家,拍賣會往往在圖錄上將拍品的競拍價標得很低,迷惑買家讓其搞不懂如何跟進價格。”二是為了創造拍品“高紀錄”,靠“托兒”在拍賣會上進行“炒作”。
“如果沒有出現高價競拍,就由我舉牌拍下這些藏品。”何先生說,拍賣公司與賣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東西賣的價錢越高,拍賣行抽取的傭金也越多。
留心“炒作”
記者了解到,《拍賣法》對拍賣人、委托人和競買人都有規定,對惡意串通、虛假托拍,如果證據確鑿,可以認定為拍賣無效,處以相應的處罰。情節嚴重者,可能吊銷營業執照。
雖然《拍賣法》中明確規定“拍賣人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以競買人的身份參加自己組織的拍賣活動,并不得委托他人代為競買”。但據記者了解,這并沒有解決“托兒”橫行的拍賣現狀。在實際的市場操作中,拍賣行“自拍自買”的現象依然存在,且屢見不鮮。
這種雇“托兒”的現象雖然僅存在于某些非正當盈利的商家中,但已影響了拍賣行業的正常秩序,藏家是最大的受害者。為此,文化部書畫評估委員會書畫鑒定委員、上海靜安書畫院院長宣家鑫建議,首先,不能盲目投資,在做此類投資前,必須培養自己的眼力,不要太把拍賣會當回事,拍品自身價值和市場走勢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對于藏品來源,盡量在專家指導下購買,或是找有一定實力、專業性強的拍賣公司購買。
《國際金融報》 (2010-03-19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