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做為人表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在以經濟指標為主的年代,也便成了唯一的展現方式,因為它最直接的展現個人的經濟指標。所以,很多人以此為活著的終極目標,這是現階段教育的失敗 。
大家都清楚,奢侈品是用資源堆積起來了,這種資源,涵蓋了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是消費奢侈品者對社會和自然的一種過度索取,是一種極端動物性的表現。這里不是仇富罵人,是從相對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而大家爭相在奢侈品消費中角逐,是個人對社會的無度索取,它是分配中的不公平競爭的主要動力,同時加劇了資源浪費與自然環境惡化。
有時我們在分析人對社會的貢獻與索取時會說,我對社會做了貢獻,就應該得到社會的回報,所以,我消費是應該的。其實這何嘗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交易口吻。我們的收入水平,可以說是社會對我們付出的勞動力與創造力回饋,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的消費,則是人對社會的一種索取,如果你做多少貢獻就要索取多少,那么,你與社會只是一種公平交易關系,對社會的貢獻如果只是你用來與社會交易的籌碼,所以你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讓一個自然性與社會性共存的人主動的為社會做貢獻,除了靠個人的自覺以外,還要依靠國家的調節手段進行導向,如果沒有沒有這種導向,我們的社會是不可能前進的,比方說社會財富是一盆水,一個人添了多少水,又喝掉多少水,那么,盆里的水是不會增加的。如果社會財富沒有增加,又何來的進步呢?
而先前國家的個稅調節,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第一,個人收入是很難統計的,特別是資本得利,所以個稅對有錢人來說只是毛毛雨,而對收入單一的人來說,卻是難言的負擔。第二,征收對象為個人收入,是個人從社會得到的報償的指標,并不是人向社會索取的指標,對個人收入進行征稅很打擊做實際工作(賺血汗錢)的那些人,卻對做非實際工作的人(特別是資本得利)起不到調節作用。
所以,國家應該對奢侈品消費征收高比例的稅收,這是一種針對人對社會索取的有效調節,一來可以有效的增加社會財富,二來可以有效的扼制資源浪費,三來可以重新調節分配,不至于讓財富過分的局部累積,更重要的是第四點,這是一種對社會的附加貢獻,你開的車越好,住的越豪華,一定表明你對社會做了相應比例的貢獻,無形中提高了低覺悟人群的貢獻意識和社會意識。
至于征收對象,不妨從公認的豪華奢侈品開始,比如法拉利汽車,當然,法拉利公司會找我們說得不到公平的貿易環境,不過我們告訴他,你去生產5000美元的法拉利,我還你公平的貿易環境。也就是說,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抵制奢侈品,浪費品,而不是針對某個公司的。
再說一下貢獻意識和社會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靠自發和說教是不行的,我不是否認人們的覺悟,而是說人類的自然性是無法忽視的。所以,國家必須以調節手段加以導向,如果我們對奢侈品征收重稅,那么,你開越好的車,住越好的房子,我們同樣會越尊重你,這是自然而然的,這并不打擊人的創造性和勞動積極性,而是勸導你飲水思源。你得到的一切都來自于社會,回報社會是你的責任和感恩,這比強要你去為災區捐款,為希望工程捐款要來得更人性化。而且,這種消費越高貢獻越大的調節方式,無形中可以重建社會價值觀,重建社會道德,改變唯利是圖的冷血發展模式。
換言之,你賺錢是為了消費,你消費就要為社會做貢獻,你既然要做貢獻,就會在賺錢的同時考慮社會效益,這樣說就簡單多了。
同樣,對奢侈品征高稅,可以粉碎腐敗滋生的觀念基礎,沒有人為了貢獻社會去腐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