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字當頭。
這是對任何一家公司IPO申請的要求。對創業板而言,由于其獨有的特性,在IPO審核過程中,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
4月份差不多已經過半,這期間又有4家企業順利通過創業板發審委的審核。應該說,隨著創業板的擴容,更多成長能力強的公司將陸續上市,創業板上市資源的稀缺將得到緩解。
盡管外界不斷呼吁創業板亟需擴容,但在此前的3月份的最后兩天,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連續否決了深圳市方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正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廣東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首發申請。截至今日,共有20家公司未能過發審委一關。
從最初的“開放式”管理到申請企業過會連連被否,我們不難發現,監管層對創業板首發申請的審核是漸趨謹慎。
應該說,創業板發審日趨嚴格就是件好事,特別是在目前的環境下。由于我們國家今年信貸收緊的原因,很多私人企業在資金上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困難,而且就算銀行對外進行信貸投放,也是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主,畢竟小企業相對來說風險還是比較高的。在這種情況下,創業板就成了一個募集資金最好的地方。而監管層對創業板的IPO申請趨于嚴格,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現一些不符要求的企業到股市“吸金”的現象的發生。
當然,如果僅僅靠創業板發審委的力量,或許并不足以保證上市公司都能完美無暇。保薦機構在此過程中也應該把好關,努力做到盡職盡責,對企業負責,對投資者負責,對自己負責。
想到上個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強調證監會將重申創業板的功能定位,并強調企業創新能力,列覺了要求保薦機構重點推薦和審慎推薦領域的企業。應該說,這個指引的發布,更進一步從源頭上把那些不符合要求而企圖蒙混過關的企業阻擋在創業板的大門之外。因為企業要上市,絕對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不要在上市環節上期望使用“潛規則”,而要講究誠信和公開。企圖蒙混過關的,最終都會走很多彎路,耽誤企業真正上市的時機。
日前召開的創業板發行監管業務情況溝通會傳出消息,目前證監會已允許境內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創業板上市,但需滿足包括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盈利,業務經營正常等六方面的條件。
這也是嚴要求的一個重要表現。
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還是個新事物,需要各方的細心呵護。作為創業板的發審會,一定要把好關。因為對于創業板這種存在直接退市制度的市場,“嚴把關”是對投資者負責,是符合創業板本身發展需要的。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創業板在擴容的同時,為何更加注重嚴字當頭。
(責任編輯:侯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