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成功上市的五大標志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市場各方期盼已久的滬深300股指期貨4月16日掛牌上市,首日運行非常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沒有出現“炒新”
中國資本市場“炒新”的習慣由來已久。所謂“炒新”,主要是指在新股票或者新的金融產品上市時,不在乎其估值是否合理,完全沖著一個“新”字,進行惡性炒作,使其價格完全脫離基本面或者固有的價格體系和比價關系,典型的案例是價外權證曾被炒高至幾元,一些新股上市股價被炒得離譜。
滬深300股指期貨脫離了國內市場 “炒新”的窠臼,上市首日沒有出現“炒新”情況,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重大進步。當日滬深300股指期貨4個合約價格和股票現貨市場密切相關,沒有出現股指期貨合約價格脫離現貨而獨立特行的局面,股指期貨4個合約的估值水平也基本在合理范疇。IF1009、IF1012兩個合約當日成交也與股票現貨市場同步,很理性,成交量很小。
市場運行平穩
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首日市場運行很平穩。4月15日,國務院公布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明確規定: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這些政策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和銀行股產生較大沖擊,由于該板塊權重較大,股票現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但股指期貨總體運行平穩,沒有出現劇烈波動,現貨300指數最高3388.29點,最低3348.78點,報收3356.點,較前日收盤波動1.35%。而股指為期貨主力1005合約最高3488.0點,最低3413.2點,報收3415.6點,日均最大波動幅度只有2.20%。
交易比較活躍
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首日交易活躍,當日IF1005等4個合約成交量達到58457手,市場按照最小變動單位0.2點的價格連續報價,沒有出現價格跳動現象,投資者參與交易的流動性風險大大降低。滬深300股指期貨首日交易活躍有很多重要原因,包括我國商品期貨發達、投資者熟悉期貨交易機制等,但最重要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總市值全球第二為股指期貨成功上市奠定了基礎。與海外市場相比,我國目前股票市場規模大致是俄羅斯、印度、南非等海外主要新興市場股指期貨上市時總市值的10-30倍左右,是2009年底這些市場總市值的3-10倍左右,而這些市場近年來股指期貨發展迅速。
基差基本合理
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首日市場結構比較合理。表現在:首先,交易量結構比較合理。與國內商品期貨交易量集中在遠月合約不同,股指期貨上市首日近月合約交易量最大,達到48988手,占比達到83.8%,完全和國際市場接軌,符合國際慣例;其次,基差分布基本合理,合約價格呈升水排列,反映了市場對未來股市總體上保持牛市預期。截至4月16日收盤,IF1005、IF1006、IF1009、IF1012合約與滬深300指數的基差分別為59.3、85.3、155.7、200.7點。雖然遠月合約基差比理論上稍大一些,但考慮到以下兩大因素,這種基差也是基本合理的:一方面,目前正規機構尚未入市,套利力量相對還比較弱;另一方面,受房地產調控預期影響,大盤股尤其是占權重較大的銀行股滯漲,以工商銀行等為例,H股股價比A股高出10%以上,這導致滬深300現貨指數實際上處于“折價”狀態。而股指期貨反映的是未來的價格,這種遠月合約基差較大也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股票市場走勢的合理預期。
期現互動良好
滬深300股指期貨成功上市的另一大標志是期現互動良好,全日股指期貨合約價格基本上跟隨股票現貨指數走勢,沒有脫離現貨市場行情,這也符合海外股指期貨市場一般情況,即在股指期貨上市初期,絕大多數都是現貨價格引導(lead)期貨價格,期貨價格滯后(lag)、跟隨現貨價格走勢。只有當股指期貨名義成交金額和未平倉合約價值超過現貨股票市場交易額的50%,甚至達到80%左右時,股指期貨才會對股票現貨市場起到更好的價格發現作用。(海通證券研究所 雍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