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通脹問題突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市場對此產生了過度的擔憂。
從今年初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未來5年,伴隨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問題一直會是通貨膨脹,上一輪經濟周期中我國實現的高增長低通脹的情況已不可能重演。但當前市場對于通脹的畏懼還是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實際上,目前的通脹是由長、短期兩部分因素剛好疊加造成的。我們前面說的通脹壓力是長期因素決定的,包括: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農作物產量遭遇瓶頸、各種資源出現緊缺、收入增長加快等等。
但就目前而言,短期因素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點:一是美國實施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造成了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并帶動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二是當前各地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而實施的限產措施,由于限產的主要是上游產品,這進一步加劇了原材料的緊張狀況。這些都強有力地推動了非食品價格的反季節性環比上升,而這正是導致直接加息的原因。因為從過去幾年政府對于物價調控的手段來看,食品價格的上漲傾向于用行政手段管理,而非食品價格的上漲則用貨幣政策來管理。
不過,明年初,上述兩個擾動因素將消失,物價尤其是非食品價格上升的動力就會減弱。此外,還有一些重要因素會減輕物價的壓力:
一方面,今年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是物價推動的主要因素,受價格上漲的刺激,明年,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會有所增長,同時,國家將下大力氣來推動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廣優秀的種子產品,這些都會使明年農產品漲價的壓力下降。
另一方面,從貨幣供應量來看,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的高峰是在2009年底,高速增長的貨幣供應對物價的推動力在2010年中期以后達到最強的效果,但到明年,貨幣對物價滯后的推動力會明顯地下降。
那么,明年通脹的壓力到底會有多大呢?我們預計,明年的物價漲幅依然會比較高,明年初就會有一次沖高的過程。預計明年全年物價漲幅可能在3.6%-3.8%左右,其中有個別月份會達到5%的高位。不過,雖然同比的數字比較高,但實際上,這與今年的物價基數比較高有關,從環比來看,物價上漲的壓力可能還不及2010年。就是說,2011年居民實際感受的物價上漲程度可能不及2011年。
利率政策上,從目前到明年底,可能會有2-3次加息,即基準利率上調至3%-3.25%的水平。但即使如此,負利率的狀況還會持續,這可能會使大量資金流入股票市場,房地產價格也可能重新抬頭。
從政策的選擇來看,實際上,加快人民幣的升值速度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客觀地講,我國的外匯儲備量已過于龐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外匯儲備總額只有84215億美元,中國獨占了三成。我們可以來看看其它國家的外匯儲備:同為金磚四國的印度9月底的外匯儲備總額只有2916億美元,俄羅斯僅有4.88億美元,另外,同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韓國也只有2898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過大顯示人民幣匯率依然偏低。
當前通脹壓力較大,本身就說明國內商品供應比較緊張,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快速升值來讓出口企業減少商品出口,更多地為國內市場進行生產,以平抑國內的消費價格。當前,我國沿海地區不斷出現比較嚴重的民工荒,說明就業水平正在非常飽滿的狀態,在這個時候調整匯率也不會影響就業,同時,還可以緩解國際社會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代價也比較小。
總體來看,通脹問題未來將長期困擾我國經濟,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進而,在處理通脹問題時,政府需要有更加長遠的打算。當前,一系列的干預價格的政策都只能是短期政策,無法長期實施。要想建立起控制通脹的長效機制,我們必須繼續市場化的改革,讓資源、利率、匯率都更加市場化,更能靈敏地反應市場的變化,同時,通過他們更靈活的變化對市場供需進行自動的調節。
(責任編輯: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