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有國外風格的,“洋品牌”不僅是眾多中國服裝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更是他們與國際接軌的一種便捷方式。實際上,所謂的“洋品牌”的現象在服裝行業非常普遍,在一個商場里,真正的外國品牌不會超過五分之一。
國外注冊,本土運作,這在服裝行業已經是一個近乎透明的方法。事實上,有些企業的產品質量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品牌沒有樹立起來,采取這種方式是一個捷徑,但是真正運作成功也需要“功夫”。國際品牌的成長都是要通過本土化運作的,正如最近被關注的卡爾丹頓,在中國市場苦心經營十余年,其品牌理念、文化包裝已經趨于成熟,國際味十足, 沖出國門的條件已經具備,有些媒體的報道對于卡爾丹頓品牌的發展無疑當頭一棒,甚至對中國服裝行業打造世界級的服裝品牌也帶來了局限。
對于“洋品牌”本土化運作,不僅僅是中國服裝行業沖出國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國情和市場需求決定的這樣特殊的生存模式。“洋名牌”是國內企業與國際接軌的一種方式,當產品的款式、質量、品牌文化都能夠被消費者所認可,為什么還要重點強調品牌是“土”是“洋”?消費者應該逐漸接受此類企業存在的事實,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我們可以容忍許多國際品牌在中國代加工,出口貼牌,返銷中國,為什么不能允許一個有著“洋名字”的國產高端品牌。
注重優秀的質量品質,注重優秀的顧客服務,注重滿足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需要和消費體驗,是無論真洋品牌或者是假洋品牌都要具備的基本因素。否則,不具備上述因素的真洋品牌也要遭到市場的拋棄和譴責;反之,具備了上述基因的所謂假洋品牌,市場和消費者就會認同,就會長期支持和追捧。具備了這樣條件的品牌,不管他的注冊地還是生產地在哪里,都是好品牌。經過時間的沉淀,就會成為真正國際化的品牌,因為,地球人都知道、都需要啊。
中國的服裝業目前缺乏自己的設計師和品牌,這是一個最大的遺憾。但品牌也不是一天就能產生的,或許我們應該以積極的角度看待中國服裝業“洋品牌”的現象,媒體及消費者應該更加寬容甚至引導對待他們的發展,積極發展眾多的類似于卡爾丹頓這樣立志于國際化的中國品牌。同時社會對消費者應該有正確的引導,培養正確的衣著觀念,而非盲目崇洋。